李禮輝[1]
最近兩年,“區塊鏈”迅速成為技術創新的熱詞。區塊鏈技術應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首份數字貨幣報告中指出,區塊鏈“具有改變金融的潛力”;英國政府發行的《分散式賬本技術:超越區塊鏈》提出,將優先在傳統金融行業應用區塊鏈技術;納斯達克藉助區塊鏈建立私人股權交易平臺Linq;花旗、匯豐、富國等銀行加入R3區塊鏈聯盟並設定自己的研究實驗室,德勤藉助基於區塊鏈的Rubix平臺提供諮詢和審計。在我國,中國平安加入R3,萬向成立區塊鏈實驗室,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成立區塊鏈研究工作組。區塊鏈是否如同網際網路一樣,將會改變金融、改變生活方式、改變商業模式?這是人們正在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區塊鏈最早作為比特幣的技術應用,起源於2008年。經過不斷的迭代演進,區塊鍊形成分散式(Decentralized)、免信任(Trustless)、時間戳(Time Stamp)、非對稱加密(Asymmetric Cryptography)和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等五大技術特徵。進一步探討,我們發現,區塊鏈應該是一種更加切合市場經濟和現代生活方式需求的應用技術。
首先,區塊鏈的智慧合約功能,可以應用於契約關係和契約原則的維護和執行。契約精神是市場經濟社會的支柱,體現契約精神的契約關係和契約原則,以及上升到公法領域的公權力,對於建立良好秩序、保障市場經濟健康執行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在市場經濟社會中,契約原則一般是透過良俗的推行、法律的實施、合約的履行來實現的。良俗是約定俗成的文明理念和行為準則,法律是寫在紙上的規則,合約既有白紙黑字的約定也有口頭的承諾。這就存在一個可能被利用的“縫隙”:違背良俗、冒犯法律、背離合約的行為有時難以在實施的過程中被及時制止和糾正。
例如,票據是便捷的支付結算工具和融資工具,也是中央銀行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2015年,我國累計簽發商業匯票22.4萬億元,比2001年增長17倍,金融機構累計貼現102.1萬億元,比2001年增長56倍。而現行票據業務存在的缺陷,主要在於難以有效管控和防範操作性風險和道德風險,包括貿易背景造假,票據真實性認證失效,“一票多賣”,利用票據違規融資套利等等。票據業務監管只能透過現場稽核的方式來進行,缺乏全流程快速調閱和審查的手段,監管效率低、成本高。如果應用區塊鏈技術構建數字票據,就有可能透過可程式設計的智慧合約形式,實現商業約定的具體限制,引入監管控制節點,由交易各方確認交易,確保價值交換的唯一性。
其次,區塊鏈的分散式、時間戳和非對稱加密功能,可以應用於資訊的查詢、驗證和保護。現代社會產生的資訊是海量的、幾何級增長的。資訊大致可以區分為共享資訊、專有資訊、私密資訊。共享資訊的價值在於真實,必須維護其權威性;專有資訊的價值在於歸屬,必須維護其智慧財產權;私密資訊的價值在於可靠,必須維護其安全。網際網路的發展極大促進了資訊的生產和傳播,但往往難以證明共享資訊的真偽,難以確認專有資訊的所有權,難以保護私密資訊的安全。加 入 會 員 微 信
區塊鏈的分散式功能,透過構建分散式資料庫系統和參與者共識協議,有利於保護資料的完整性。區塊鏈的時間戳功能,透過生成一定時間段的資訊區塊和區塊之間首尾相連的資料鏈,能夠形成可追本溯源、可逐筆驗證、不可篡改、不可偽造的資料;每個參與者在生成資訊區塊時加蓋時間戳,能夠證明原創性和所有權歸屬。區塊鏈的非對稱加密功能,有利於保護資訊的私密性。
龔鳴編著的《區塊鏈社會:解碼區塊鏈全球應用投資案例》一書,為人們描述了區塊鏈技術實際應用的場景和案例。可以讓更多的人瞭解區塊鏈,瞭解區塊鏈將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例如,Circle China、Abra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跨境支付匯款這個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場景,節省了跨境匯款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使跨境匯款更加便捷。Symbiont透過智慧合約自動生成智慧證券,在區塊鏈之上自動完成證券的發行、交易和結算,讓證券交易變得簡單直接,能夠更有效的保護合約,防止資訊洩露。在奢侈品溯源、分散式交易所、物聯網和供應鏈、醫療行業、互助保險等領域,區塊鏈技術應用都有可能成為現實。
國務院《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提出:“金融基礎設施是提高金融機構執行效率和服務質量的重要支柱和平臺,有助於改善普惠金融發展環境,促進金融資源均衡分佈,引導各類金融服務主體開展普惠金融服務。”應用區塊鏈技術,可能形成新的技術優勢:成本較低,風險較小;資料完整,資訊透明;智慧化管理和監控。這將提升金融基礎設施的服務功能,有利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
萬向區塊鏈實驗室計劃出版一系列區塊鏈叢書,推廣這一項在中國還有些陌生,但未來也許會改變世界的區塊鏈技術。我們感謝萬向區塊鏈實驗室所做的貢獻。
[1]李禮輝,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中國銀行前行長,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工作組組長,有近40年金融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