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可穿戴裝置:未來衣服什麼模樣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可穿戴裝置和物聯網一樣,都是早早地出現,卻遲遲遇不到市場的春天。如今,兩者終於在一個時代相逢,並跟3D列印、機器人等技術碰撞到了一起。未來的可穿戴裝置將能夠看、能夠聽、能夠溝通交流、能夠儲存能量、能夠實時監視我們健康狀況,甚至能夠隱身……再接下來,隨著微機械和奈米機器人等裝置的發展,可穿戴裝置將植入人體內部,達到科技與人類交融與互動的新境界。

可穿戴式裝置也是早就存在的技術,只是由於價格太貴和太笨重一直處於休眠狀態。《位元》雜誌1981年的某期封面就是一款智慧手錶,比蘋果智慧手錶早了34年!也就是說,它並不是大公司的新發明,只是大公司能夠抓住合適的機會,更好地將其商業化。

可穿戴裝置的吸引力主要有四個:第一,量化自我(主要用於健身,健康資料記錄等);第二,記錄我們的生活;第三,增強身體(外骨骼機器人、智慧鞋等);第四,表達、展示自我(智慧衣服、智慧珠寶等“炫酷”裝備)。從心理上來說,這四個原因都是很難拒絕的,簡單來說,可穿戴裝置背後執行的“成功公式”是:“虛榮+保健。”

簡單來說,可穿戴裝置主要是將普通的衣服、手錶、皮帶、眼鏡等跟計算機技術融合起來,讓它們變得“智慧”。讓計算機變得“可穿戴”不難。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一個學生薩德·斯特納(Thad Starner)自1993年就開始穿自制的計算機裝置了。大約同一時間,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丹尼爾·西沃賴克(Daniel Siewiorek)也為軍事用途設計了可穿戴的計算機裝置。1994年,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學生史蒂夫·曼(Steve Mann)開始試驗可穿戴裝置,並在1998年製造出第一臺能執行Linux系統的智慧手錶。這使他成為紀錄片《賽博人》(2001)中的主人公。1997年,卡內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佐治亞理工學院舉辦了可穿戴式計算機的首屆IEEE國際研討會。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