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詩第十二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漢武帝立樂府,採集代、趙、秦、楚的歌謠和樂譜;教李延年作協律都尉,負責整理那些歌辭和譜子,以備傳習唱奏。當時樂府裡養著各地的樂工好幾百人,大約便是演奏這些樂歌的。歌謠採來以後,他們先審查一下。沒有譜子的,便給制譜;有譜子的,也得看看合式不合式,不合式的地方,便給改動一些。這就是“協律”的工作。歌謠的“本辭”合樂時,有的儲存原來的樣子,有的刪節,有的加進些復沓的甚至不相干的章句。“協律”以樂為主,只要合調;歌辭通不通,他們是不大在乎的。他們有時還在歌辭裡夾進些泛聲;“辭”寫大字,“聲”寫小字。但流傳久了,聲辭混雜起來,後世便不容易看懂了。這種種樂歌,後來稱為“樂府詩”,簡稱就叫“樂府”。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漢樂府以下歷代合樂的和不合樂的歌謠,以及模擬之作,成為一書,題作《樂府詩集》;他所謂“樂府詩”,範圍是很廣的。就中漢樂府,沈約《宋書·樂志》特稱為“古辭”。

漢樂府的聲調和當時稱為“雅樂”的三百篇不同,所採取的是新調子。這種新調子有兩種:“楚聲”和“新聲”。屈原的辭可為楚聲的代表。漢高祖是楚人,喜歡楚聲;楚聲比雅樂好聽。一般人不用說也是喜歡楚聲的。楚聲便成了風氣。武帝時樂府所採的歌謠,楚以外雖然還有代、趙、秦各地的,但聲調也許差不很多。那時卻又輸入了新聲;新聲出於西域和北狄的軍歌。李延年多采取這種調子唱奏歌謠,從此大行,楚聲便讓壓下去了。楚聲的句調比較雅樂參差得多,新聲的更比楚聲參差得多。可是楚聲裡也有整齊的五言,楚調曲裡各篇更全然如此,像著名的《白頭吟》、《梁甫吟》、《怨歌行》都是的[1]。這就是五言詩的源頭。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