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到現在還是我們口頭上一句熟語。“五經”是《易》、《書》、《詩》、《禮》、《春秋》;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前二者又簡稱《學》、《庸》,後二者又簡稱《論》、《孟》;有了簡稱,可見這些書是用得很熟的。本來呢,從前私塾裡,學生入學,是從四書讀起的。這是那些時代的小學教科書,而且是統一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因為沒有不用的。那時先生不講解,只讓學生背誦,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圇吞棗的念,囫圇吞棗的背;不懂不要緊,將來用得著,自然會懂的。怎麼說將來用得著?那些時候行科舉制度。科舉是一種競爭的考試製度,考試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題目都出在“四書”裡,而且是朱注的“四書”裡。科舉分幾級,考中的得著種種出身或資格,憑著這種資格可以建功立業,也可以升官發財;作好作歹,都得先弄個資格到手。科舉幾乎是當時讀書人唯一的出路。每個學生都先讀“四書”,而且讀的是朱注,便是這個緣故。
將朱注“四書”定為科舉用書,是從元仁宗皇慶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規定這四種書,自然因為這些書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讀的價值;規定朱注,也因為朱注發明書義比舊注好些,切用些。這四種書原來並不在一起,《學》、《庸》都在《禮記》裡,《論》、《孟》是單行的。這些書原來只算是諸子書,朱子原來也只稱為“四子”;但《禮記》、《論》、《孟》在漢代都立過博士,已經都升到經裡去了。後來唐代的“九經”裡雖然只有《禮記》,宋代的“十三經”卻又將《論》、《孟》收了進去[1]。《中庸》很早就被人單獨注意,漢代已有關於《中庸》的著作,六朝時也有,可惜都不傳了[2]。關於《大學》的著作,卻直到司馬光的《大學通義》才開始,這部書也不傳了。這些著作並不曾教《學》、《庸》普及,教《學》、《庸》和《論》、《孟》同樣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書”也是他編在一起的,“四書”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