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作揖和謙讓,是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
名家解讀
現在我們看電視劇中好多“揖讓”的方式是不正確的,“揖讓”應該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一定不能是右手在上。(錢文忠)
辨析
“揖”是形聲字,從手,咠(qì)聲,本義是“拱手行禮”。“揖”讀作yī,不要讀成jī或jí。在字形上,要注意與“輯”“楫”等字相區分。
你知道嗎?
我國古代人們見面時拱手為禮,叫作“作揖”,具體做法是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場合,作揖的方式不同。一般來講,男子右手在內、左手包於外稱為“吉拜”,常用於過年等喜慶場合,反之則是“兇拜”,一般用於弔喪。女性的手勢和男性是相反的。
字裡字外
“揖讓”起源於周代以前,到了周公攝政期間,他建立並完善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揖禮開始大行於天下。
《漢書·高帝紀》中描寫酈生拜見劉邦的時候寫道:“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酈生入,則長揖不拜。”“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雖然向人作揖表示恭敬,但在這裡,酈生的“長揖”卻表現出了他對劉邦的不滿,這是怎麼回事呢?
酈生名叫酈食其,他認為劉邦有遠大的謀略,便打算追隨劉邦。劉邦到了高陽的時候,酈食其到劉邦居住的旅舍拜見他,當時劉邦正坐在床邊伸著腿讓兩個女人洗腳。酈食其看見劉邦如此傲慢,心生不滿,於是並沒有按照禮儀去傾身下拜,而只是作了個長揖。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