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孔子晚年很愛讀《周易》,翻來覆去地讀,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斷了好幾次。後來用“韋編三絕”形容讀書勤奮。
辨析
如果不理解這個成語的典故,就很難把這個成語寫對。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古人用竹簡書寫,一片一片的竹簡很不方便,於是需要用繩索將竹簡穿連起來,“韋編”就是指將竹簡連綴成“篇”的皮繩。“絕”是斷的意思(可聯想斷絕),“三”是虛指,並不一定指實實在在的三次,而是表示很多次。所以“韋編三絕”的本義就是穿連竹簡的皮條斷了很多次。另外,“韋”字應讀為wéi,而不是wěi。
起源與演變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問都是透過勤學苦讀、刻苦鑽研得來的。《史記·孔子世家》裡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辭》《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
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流傳很廣,所以“韋編”又用來指代《周易》,也泛指書籍。
例句
劉禹錫曰:韋編三絕,所以明未會者多於解也。
王讜《唐語林·文學》
字裡字外
《易》也叫《周易》,是古代用於占卜的書,內容深奧。據說,孔子花了很多精力來讀《易》,讀第一遍時,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讀第二遍時,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孔子晚年特別喜歡《易》,讀的次數多了,把穿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換新的。這就是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的由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