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放浪:放縱。形骸:形體。行為放縱,不受世俗禮法的束縛。
辨析
“骸”容易誤讀作hài,也容易寫錯。
“骸”從骨,亥聲,《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為“脛骨也”。本義指的是小腿骨,後來也泛指骨頭,如“屍骸”“遺骸”等,所以部首為“骨”。
除此以外,“骸”也有身體的意思。《列子·黃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意思是人有七尺高的身體,長著頭髮和牙齒,而且和動物的手、腳不同。這段話的“骸”便是身體之義。
起源與演變
“浪”本義是波浪、浪花,後從波浪的四處翻湧引申出四處漂泊遊蕩之意,如“浪跡天涯”“流浪”。進一步引申出四處閒逛、無所事事、不務正業,如“浪蕩公子”。也用作行為不檢點、放蕩之義,如“放浪形骸”。晉代王羲之《蘭亭集序》中便有“放浪形骸”一詞。
例句
金榜眼雖然放浪形骸,卻是為人厚道。
劉紹棠《村婦》
字裡字外
古時候,每逢陰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月初三稱為上巳節),按照古代的風俗,人們會在這一天去水邊祓(fú)除不祥,也就是去消除不祥。這種習俗叫作“修褉(xì)”。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初三,按照修褉習俗,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隨之抄錄成集。最後,大家推舉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來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