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古人死後依其生前行跡而給予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辨析
“諡”容易誤讀為yì,也容易與“溢”“隘”搞混。“溢”從水,指充滿後流出來。“隘”從阜,與地勢有關,本義狹小,用作“隘口”“隘谷”等,也引申為心胸狹隘。
起源與演變
“諡”,從言,益聲。用言論給予褒貶,故從言。《逸周書·諡法解》:“惟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諡。”意思是說周公旦、太公望(姜子牙),輔助周武王開拓帝業,在牧野之戰建立功業。等他們死去,要埋葬的時候,給他們封以諡號。
“諡號”在殷商時期開始流行,到西周周公、召公時開始定了下來。帝王的諡號一般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諡號由朝廷賜予;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諡號,則是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
例句
皇帝都有諡號,但是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
字裡字外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廟號常用“祖”或“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廟號高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廟號太祖。繼任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李世民廟號太宗、李治廟號高宗。
諡號是古代統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來褒貶他們的善惡,稱為諡或諡號。周厲王就因為其“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暴政,諡號為“厲”。清朝歷史上有名的賢后孝莊皇后,其諡號“孝莊”體現了人們對於她政治功績的肯定。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