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把蠶繭煮過後抽出絲來。
【起源與演變】
“絲”的甲骨文字形像一束絲,《說文解字》把其小篆字形解釋為“蠶所吐也”,也就是蠶絲之義。“繅”,《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為“繹繭為絲也”,煮蠶繭抽出蠶絲。《禮記·祭義》中“夫人繅三盆手”說的是繅絲時要把蠶繭在沸水裡浸三次,這樣容易抽出絲線的線頭。《孟子·滕文公下》中有“夫人蠶繅,以為衣服”一句,說的是養蠶、繅絲是為了做衣服。
【字裡字外】
繅絲需要用到繅車。《天工開物》中詳細記載了繅絲的過程。繅絲時要先將蠶繭丟到沸水中,用竹棍攪動水面,慢慢就能看到自然露出的絲線頭。然後要拽出絲線頭,穿入竹針眼中,繞到竹棍做成的滾輪上,之後就是藉助繅車不斷抽絲的過程了。如果在繅絲過程中有絲線斷裂,只需要用另一段絲線頭接上去就行,不一定非要接著繞原來的絲。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