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猶yóu豫yù不bù決jué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釋義】

猶豫:遲疑。遲疑動搖,拿不定主意。

【辨析】

此處的“決”不能誤寫作“絕”,這裡的“決”是決斷、做決定之義,沒有“斷絕”的意思。

【起源與演變】

“猶”據古書所言是一種玃(jué)屬動物,而“玃”是古書指稱的一種大母猴,遇到一點聲響、危險,就會立刻躥到樹上去,左顧右盼;“豫”是大象,行動的時候先用鼻子去探測。古人將它們的名字合在一起,組成“猶豫”一詞,用以形容人遇事顧慮,遲疑。“不決”正是這兩種動物表現出來的特性。

“猶豫不決”作為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戰國策·趙策三》中“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周書·賀拔勝傳》中“今乃頓兵進猶豫決”。

【例句】

在決定這件事如何處理時,他變得猶豫不決起來。

【字裡字外】

這個詞的典故出自《戰國策·趙策三·秦圍趙之邯鄲》中:“秦圍趙之邯鄲。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畏秦,止於蕩陰,不進。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間入邯鄲,因平原君謂趙王曰:‘秦所以急圍趙者,前與齊愍王爭強為帝,已而復歸帝,以齊故。今齊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貪邯鄲,其意欲求為帝。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長平之戰後,秦國軍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魏國本來打算出兵救趙,秦國得知後恐嚇魏國,揚言誰救趙就先攻擊誰。魏國動搖害怕了,派人到邯鄲做思想工作,想透過平原君來說服趙國放棄抵抗,一起尊秦為帝,以換取和平。平原君在這種危機的情勢之下,開始猶豫,不敢貿然做決斷。此時齊國高士魯仲連恰好來找平原君,在瞭解了情況後,魯仲連和魏國派來遊說的使者展開辯論,對趙國向秦國稱臣的危害、可能對魏國造成的威脅以及如何援救趙國等方面展開辯駁,魏國使者被駁斥得無話可說,深深欽佩魯仲連的錚錚鐵骨,放棄說服趙國,回到魏國去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魯仲連義不帝秦”,魯仲連的當機立斷和平原君的猶豫不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