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瞭解時勢的特點,估計情況的變化。
【辨析】
“審時度勢”的“度”意思是估計、推測,這個義項的讀音是duó,不讀dù。
【起源與演變】
呂溫《諸葛武侯廟記》中有“乃知務開濟之業者,未能審時定勢,大順人心”之句。其中“審時定勢”指周密地觀察時局,判斷形勢的發展變化。後世多作“審時度勢”,明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鄉試遇水火災》中有“俱審時度勢,切中事理”之句。“審”是審察,弄明白的意思;“時”是時機、時局的意思;“度”是推測,估計的意思;“勢”是形勢的意思。“審時度勢”的意思是觀察時機,估量形勢,比喻衡量一下時機是否成熟,形勢是否有利。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寫道:“其理在於審時度勢與本末強弱耳。”
【例句】
他對中央檔案又信又不信,再根據謠言、猜測、小道訊息和自己的豐富想象,審時度勢,決定自己的工作態度。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
【字裡字外】
范蠡(lǐ)字少伯,春秋時期楚國人,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也是我國儒商的鼻祖,被後人尊稱為“商聖”。他出身低微,但博學多才,是一位非常擅長審時度勢的人。
范蠡年輕時,曾拜計然(又名辛文子)為師,研習治國、治軍的策略和方法。因不滿當時楚國黑暗的統治,與文種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王勾踐。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