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是指在初始條件下,動力系統中的極其微小的變化,都有可能引起整個動力系統的長時間巨大且連鎖性的反應。直白點說,就是一個非常微小的“壞因素”,若任其發生、發展而不加以干預、調節或制止,就有可能帶給社會極大的危害;同理,一個微小的“好因素”,倘若加以正確引導,待一段時間的積極努力之後,會產生震驚世界的效果。
而若把“蝴蝶效應”放在快遞業,應如何解析呢?
面對國際快遞巨頭入華搶佔國內快遞市場份額這一現實,如果業內同胞們能積極應對,採取合理措施並不斷完善自我,以此抵禦外資快遞的壟斷,那麼對中國快遞行業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反之,若未能有效利用這次“機會”,顯然,輕者市場份額驟減,重者則會被收購。
自2012年9月6日,聯邦快遞(中國)有限公司(即聯邦快遞)和優比速包裹運送(廣東)有限公司(即美國聯合包裹)被國家郵政局批准允許在我國國內經營快遞運輸業務起,國際快遞巨頭在華的“中國牌照”算是拿到一半了。所謂一半,是因為二者的“牌照”只能在中國部分城市使用,而非全國通用的“一卡通”。
聯邦快遞首批獲准可在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杭州、大連、鄭州、成都這8個城市開展快遞業務;美國聯合包裹的首批業務範圍要比聯邦快遞少一些地區,它只能在上海、廣州、深圳、天津及西安這5個城市推進快遞運輸。
相信有心人一定已經注意到了國家郵政局公佈這條訊息前面的“首批”兩個字,既然是首批,那麼至少還會有第二批……甚至更多的城市被允許可由外資快遞巨頭開展業務。而他們在華的快遞業務範圍,也將得到進一步完善,網路佈局也會更加完整。不過,在隨後聯邦快遞和美國聯合包裹兩家公司公佈出來的業務範圍數字上看,他們的業務遠遠超過“被允許”的那幾個城市。
聯邦快遞公開訊息稱,其已覆蓋中國200餘城市的國際和國內快遞服務,在58個城市設投遞點;而全國至少31個城市擁有美國聯合包裹的經營網點。無論聯邦快遞還是美國聯合包裹,他們都“私自”擴張了自己被允許通行的範圍,雖然國家郵政局對兩家公司企圖擴張勢力範圍的態勢,曾透過延期批准的方式加以制止,但似乎沒怎麼起到效果。不管這兩家公司是起初就有擴張的計劃,還是在審批過程中才萌生出新想法,畢竟,他們第一步邁得有些大了。
作為國內快遞中的高階服務商——EMS和順豐,見此情形有些“按耐不住”了,他們一個是享有特殊照顧的“國家隊”,一個坐著國內民營快遞業的頭把交椅,在面對外資快遞“侵華”的事件上,自然採取了足以撼動整個快遞市場節奏的行動。
EMS開始大力擴大人才梯隊建設,其在58同城、趕集網等有人才招聘版塊的網站上,都刊發出大量招聘快遞人員的用人訊息,一些重要職位的薪酬待遇十分吸引人眼球,甚至比“四通一達”的同崗位薪酬翻了一倍多。
除“秘密”推行大量招人計劃,EMS在增值服務上也打出了誠信宣言——承諾在國內56個城市推行“今發明至”業務,若未能達到時效,運費全單免收。如此大手筆,似乎也唯有EMS這樣的“皇族”才能做到了,不過,為確保這一“承諾”積極有效地開展,EMS方面對收寄和簽收環節進行了運單掃描存檔的功能延伸,更加保證了配送業務的完美計劃。
而順豐呢?為力求在這種“攘外必先安內”的大環境之下塑造“新形象”,逐步放緩擴張網點速度的順豐,此時此刻的確需要有所轉型,“綜合物流商”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2012年5月,“順豐優選”作為繼“順豐E商圈”、“尊禮會”之後的又一電商力作,以高階電子商務平臺的身份進入競爭日益激烈的電商市場環境中,經營進口食品和國產優質食品等9類,5000餘款產品。
3個月後,以“慢速”著稱的“四日件”的推行,又讓順豐在中低端快遞市場贏得一部分市場份額。除此之外,順豐方面另籌備建立14個倉庫,意在倉儲專案中涉足。而電商第三方支付環節及空運領域,也滲透了順豐因子。順豐雖玩得低調,但總還是流露出一些高姿態的端倪在其中。
EMS和順豐的動作都很迅速,甚至在危機還未暴露出來之際,就已經將危機扼殺在搖籃裡了。相比之下,桐廬產業“四通一達”,在面對外資快遞“侵華”事件時,多少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四通一達”的產品定位一直停留在中低端市場上,在EMS和順豐穩坐高階快遞市場“龍椅”的背景之下,他們其實也想躋身高階,從而提高一部分高階快遞市場佔有率,這是人之常情。不過,國際快遞巨頭拿著“中國通行證”大肆擴張的現實,讓“四通一達”想要進高階行列的夢想化為灰燼了。
而無論是EMS、順豐,還是國際快遞巨頭,三者在客戶服務、員工素質、產品種類等諸多方面都遠勝“四通一達”。本土產業尚可存在“搶奪”些許市場份額的可能,但國際巨頭這邊怕是無法撼動了。
雖然,聯邦快遞和美國聯合包裹剛剛獲得在中國部分城市的“通行證”,但兩家公司畢竟早些年就涉足了中國市場,且悄悄“無照駕駛”了幾年。這幾年裡,他們不僅積累了中國快遞市場的諸多資訊,還獲得了一小部分市場份額。這次其名正言順地在中國市場大展拳腳,施展武藝,以其雄厚實力和領先技術,一馬當先地衝到高階市場最前沿陣地,真可謂“一箭雙鵰”:一支箭撼動了EMS和順豐高階市場的寶座位置,另一支箭剝奪了“四通一達”伺機發展高階產業的計劃和機會。
相比之下,受創最為嚴重的當屬“四通一達”。各種力量的總和也敵不過國際快遞巨頭的一根手指。EMS尚有國家郵政局這把“保護傘”,順豐本身擁有僅次於EMS的強大市場陣容,短時間內也不會受到打擊,只有“四通一達”最危險。
看來,桐廬幫真的該再找一個活命的法子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