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讀者想要查閱任意幾十本重要學術著作的索引,她/他極有可能找不到“運氣”這個詞條。學界人士虔誠地致力於這樣的概念,比如“社會力量”“體制結構”“意識形態”“傳統”“人口趨勢”等等。他們同樣虔誠地致力於各種“因”,以及源自它們的各種“果”。在這樣的一種智識框架內,幾乎沒有僥倖的空間。
偶爾,我會逗我的學生,問他們的朋友或者親屬中是否有人曾捲入車禍。在得到肯定答案的時候,我接著會問:“你真的認為那是事故嗎?”他們的回答通常會類似於這樣:“是的!如果奶奶留在店裡多聊五分鐘,她就不會被騎摩托車的人撞倒了。”或者:“如果騎摩托車的人早五分鐘離開他女朋友家,奶奶現在就依然會在店裡聊天。”然後我會問他們:“那麼你們如何解釋當局可以非常準確地預言多少美國人會在聖誕節假期間死於車禍這一事實?比如說實際數量結果證明是5000人。當局將檢視以往聖誕節期間的統計趨勢,預言比如4500人或者5500人,而不是32人或者15000人。是什麼‘因’讓這些關於‘意外’的預言如此準確呢?”偶爾會有聰明的學生回答說,答案是或然律理論,或者“統計或然律”。但在什麼意義上“或然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因”?一個多世紀之前,埃米爾·涂爾幹(Emile Durkheim)面臨同樣的問題,當時他研究了一切人類行為中最孤獨的一種——自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