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武漢撤退後,我方主力部隊都退往西南山區,抗戰乃進入最艱難的階段。不過,敵人因深入我內地,戰區擴大,補給線延長,兵力不敷分配,也有陷入泥淖之勢。故無力對我作全面進攻,只有對各戰區不時作間歇性的戰鬥,但每次作戰時期亦不能超過一月以上,真所謂勢窮力竭、捉襟見肘了。
1938年11月間,我偕五戰區長官部退至棗陽時,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已先抵該處,與我會商防務。李部所轄的第八十四軍在應城一帶突破敵人包圍圈,到達隨縣。劉汝明的六十八軍也自左翼退下,同時到達。我便命令兩軍在隨縣佈防,以待敵軍來襲。我長官部則暫設於樊城。因按軍令部於武漢失守後的新規劃,本戰區現轄防地,計包括自沙市至巴東一段長江的江防。北面包括豫西的舞陽、方城、南陽、鎮平、內鄉數縣。東向則敵後的大別山和皖北、皖西、鄂東各縣也在本戰區防地之內。故樊城實為指揮本戰區內戰事的最適中地點。
長官部到樊城後,我遂將在武漢保衛戰中打殘了的部隊約十餘萬,加以整頓,重行部署,準備向武漢反攻。這一時期,我五戰區的戰略是死守桐柏山、大洪山兩據點,以便隨時向武漢外圍出擊,同時與平漢路東大別山區內的廖磊集團軍相呼應,威脅平漢路的交通,使敵人疲於奔命,發揮機動戰與游擊戰的最高效能。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