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在香港的住宅是羅便臣道92號,位於半山之中,是一座陳舊而寬敞的三層樓洋房。這所房子原是陳炯明在廣東失敗後,在港避難時的住宅。我在武漢失敗後,用月租銀九十元賃居於此。到了“九一八”瀋陽事變,李濟深被釋來港,也住在此處。他後來用兩萬元港幣把這座房子買下,直至朝鮮戰爭發生,中共“抗美援朝”達最高潮時,才賣去捐充中共軍費。
我在香港住下後,便有各種訪客專程來訪。最有趣的是張宗昌、孫傳芳等也託人來表示說,他們二人的軍隊可說是我一手擊敗的,英雄識英雄,不打不相識,他二人很希望南下和我一晤。我恐南京方面借題發揮,說我勾結軍閥,所以對他們的善意都婉辭謝絕了。嗣後陳炯明、沈鴻英也用同樣方法求見,我也以同樣理由婉拒了。
當時最為我抱不平的一位政治訪客,卻是青年黨的領袖曾琦。但是1924年國民黨改組後,在“以黨治國”的政策之下,政府嚴禁其他黨派的活動,所以我對青年黨的實際情況很是陌生,而和曾先生也屬初次見面,不知其究竟為何而來。曾氏和我寒暄後,首先就把青年黨的黨綱和政策方針從公文包裡取出,遞給我看,同時批評孫中山先生“聯俄容共”的非計。並謂,北伐的完成,多半靠我冒險犯難、殺敵制勝所收的果實,今蔣介石過河拆橋,實有違患難安樂與共之旨。這時我心境不佳,得曾氏溫語慰勉,殊感欣快,所以第一次的談話甚為融洽。孰知他第二次來見我時,情形就大大地不同了。原來他來的目的是想拉攏我加入青年黨。他開門見山地說,我現在和國民黨中央已鬧翻,而青年黨卻正缺少軍事人才,我何妨另起爐灶,加入青年黨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