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父培英公生我兄弟姊妹共十一人。早夭的三人,成長的有五男三女。我家祖產本甚有限,祖父晚年析產時共有田地六十多畝。祖父母保留十餘畝為養老之資,我父與春華叔各得二十餘畝。我們這一房十口之家的生活費便全靠這二十餘畝的田地,家用自感十分拮据。幸賴我母克勤克儉,撫養我兄妹八人至於成立,劬勞之情,有筆難宣。
培英公承先祖家教,也是一位個性倔強、任俠好義的人。先父不但豪爽,同時也極端勤勉好學。他生在文風極盛的臨桂西鄉,耳濡目染已足勝人一籌,而他又投拜於名師門下,進步自更不待言。
先父的老師李小甫先生,與我們同姓不同宗,也是當時的奇士。他是我鄉的一位名舉人,然自中舉後,即無意科場,隱居故鄉,終身不仕。他的同寅中有官至高位的,曾保薦他做知縣,而小甫先生力拒不受。或問其故,他說他不願為腐敗無能的清廷作鷹犬,更不願與捐班出身的貪婪官吏為伍,其友人也不能相強。小甫先生因此以高風亮節聞名鄉里。先父慕其名而義其行,遂拜小甫先生為師,就讀門下。其一生為人行事,都以小甫先生作模範;淡泊名利,無心仕途,都是受小甫先生的影響。
小甫先生不但無心功名,其思想也極為新穎。在家鄉竭力破除迷信,主張興學堂,辦實業,為地方興利除弊。他因深知科舉制度當廢,乃親自將其四子中行二、行三的送往上海進教會學堂。其後行三的德晉考取官費留學美國,學習土木工程,和中國最早的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先後同學。這位早期留美的李老師的兒子,有件趣事值得一提:李君赴美以後,受到西洋文化的洗禮,對中國盲婚的習俗起了反抗的心理。他寫信回家,要求和他才三四歲時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訂下的未婚妻解約。女家父母卻認為無故退婚,有辱門楣,乃嚴詞拒絕。這事鬧得滿城風雨,遠近皆知,鄉民不知真相,傳說紛紜。有的甚至說李君在美國已被彼邦巫醫,為取睪丸配製藥丸,將其閹割,致失去性機能,不得已而要求退親云云。輾轉相傳,似乎煞有介事,由此可見當時新舊習俗是如何地格格不入,以及民眾排外情緒的熾烈了。李舉人既是位名儒,先父又極勤勉好學,所以先父在當時科第中,很有前途。然他老人家原不以功名為意。一試未酬之後,又值先祖母和先祖父去世,前後丁憂六年,因守制下場,遂未再試。從此也就無心仕途,以其餘生在家設館授徒。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