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指的是始於1929年,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的那場世界經濟危機。其直接後果是價格崩潰、銀行倒閉,債務緊縮,工業生產大幅下降,許多企業無法繼續經營,造成大規模失業、社會苦難和政治危機。歐洲許多國家的激進黨派利用失業民眾的不滿趁勢崛起,具有侵略性的民族主義迅速抬頭。
愛因斯坦對此十分憂慮,寫了這篇和隨後的兩篇文章。儘管當前情況不盡相同,而且一些補救措施已被不同國家採用,這些文章仍然值得一讀。文章也反映了他對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及政治發展的強烈興趣。
本文首次發表於1934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觀》。
如果有什麼事能讓一個經濟領域的門外漢有勇氣就當前令人擔憂的經濟困境的本質發表意見,那就是專家之間令人絕望的意見混亂。我要說的並不是什麼新東西,只不過是一個獨立而真誠的人表達的觀點,他不受階級和民族偏見的束縛,所追求的無非是人性的美好以及人類生存的儘可能和諧的方案。當我寫這篇文章時,看上去似乎對我所做的陳述的真實性確有把握,其實不過是為了用一種更簡單的方式進行表達;並不是出於毫無根據的自信,或是堅信我對於現實中極其複雜的問題的有些簡單的智力構想就是正確無誤的。
在我看來,這次危機的性質與以往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基於一個全新的狀況,起因於生產方法帶來的飛速發展。現在只需要世界上可用人力中的一小部分,就能夠生產所有生活所必需的消費品。在一個完全自由放任的經濟系統中,這一事實必將導致失業。出於一些我並不打算在這裡加以分析的原因,在自由經濟中,大部分人被迫為僅能滿足基本生活的最低工資而工作。如果兩家工廠生產相同的商品,在其他條件都相等的情況下,一定是僱用更少工人的工廠生產的商品更廉價——也就是說,讓每個工人在人的身體允許的條件下儘可能長時間、儘可能賣力地工作。加上今天他們所採用的生產方式,由此帶來的必然後果是,可用的勞動力中只有部分會被採用。讓這部分人不堪重負的同時,又把其餘人自動排除在生產過程之外。這導致了銷售及利潤的下滑。生意紛紛破產,進一步增加了失業率,並且降低了人們對工業企業的信心,以及中介銀行的公眾參與度;最終銀行因賬戶突然提款而破產,因此經濟完全處於停滯狀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