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結束後,德法兩國之間瀰漫著相互仇恨的情緒。德國政治家海因裡希·施特勒貝爾(Heinrich Ströbel,1869—1944)請求愛因斯坦為一本倡導和平主義的手冊寫稿,計劃的題目是《即將誕生的世界機構——國際關係小手冊》(Die werdende Welteinheit. Kleines Handbuch der internationalen Beziehungen),由哈里·凱斯勒伯爵(Harry Graf Kessler,1868—1937)和施特勒貝爾共同編輯。愛因斯坦接受邀請寫了這篇文章,但此書似乎並未出版。
施特勒貝爾是一位和平主義者,德國人權聯盟(Deutsche Liga für Menschenrechte)領導人之一。1922年,德國人權聯盟與法國的對應組織一起發表了一份呼籲書,要求兩國宣告放棄民族主義,實現和解。
本文譯自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觀》。
戰爭期間,當民族主義和政治狂熱達到頂峰時,埃米爾·費歇爾[1]在[普魯士]科學院的一次會議上說了一句名言:“先生們,科學現在是,而且永遠是國際的。這一點你們是無法改變的。”真正偉大的科學家始終都知道這一點並對此有強烈的感受,即便在政治紛擾的時代,他們被心胸狹隘的同事孤立時,也堅持如此。在上次戰爭期間,各邊陣營選出的代表大多背棄了他們神聖的職責。國際科學院協會[2]被解散了。以前召開的和今後還將召開的學術會議,都不允許有來自過去敵對國家的學者參會。[3]愈演愈烈的政治考慮,使得純粹的客觀性無法佔據優勢,而沒有客觀性,我們偉大的目標終將化為泡影。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