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來白手少年行”
一、“你去半年再說”
1947年底,查良鏞進入《大公報》兩個月後,胡政之面對國共戰場上的激烈廝殺,感到前途迷茫,在兩極對峙的夾縫中,堅持中道而行的《大公報》生存空間越來越窄了。為儲存《大公報》的事業,胡政之把目光再次投向香港。
1948年1月25日,胡政之帶著費彝民、李俠文等骨幹奔赴香港,籌備《大公報》香港版的復刊工作,經過五十天的埋頭苦幹,3月15日正式復刊。胡政之親筆寫下復刊詞,重申《大公報》是“民間組織,營業性質”,重申“文章報國”的初衷,“想代表中國讀書人一點不屈不撓的正氣”:
現在政治的不安,經濟的動盪,差不多成了全世界的一般現象。兩極端的政治思想熱烈地鬥爭著,相互激盪著,最受苦的,是愛好和平、傾心自由的善良人群,這些人的環境與中國民眾所處的地位正復相同。
他說:“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的《大公報》香港版,只是為了應付抗戰的臨時組織,這次復刊卻是希望在香港長期努力。”104
港版的誕生,是胡政之和《大公報》最後的努力。當時港館急需一名電訊翻譯,原定張契尼,讓他在上海工作兩個星期,弄熟了即去,但他因太太臨產,去不了。楊歷樵徵求蔣定本、張美餘、查良鏞三人的意見,他們都表示“如果可能,最好不派我去”,一時僵住。張美餘已結婚,太太、孩子在寧波,香港離得太遠,那隻能單身的查、蔣二人之中去一個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