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1宦官是一群什麼人

熱門小說推薦

中國人都知道,在我國古代的皇權制度下,到了明朝,官員的准入、晉升制度已經很嚴密。也就是說,官員的來歷很清楚。不識字的人,別想透過科舉一途做官;沒有進士資格的人,別想做到頂級高官;老爹沒有立功的,就沒法兒靠“蔭子”的恩賞得官;一貧如洗的人,那就連捐官(花錢買官)的路都堵死了。

像魏四的這個條件,想透過正常路子做到“位極人臣”的份上,那是想也別想。他只有靠“閹”了自己那寶貴的部件,才有做大官的可能。

因此我們有必要先簡略說一下“宦官”這個群體的來龍去脈。

宦官是怎麼煉成的?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個七七八八,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免得有汙視聽。反正基本條件就是:是男人,但經過手術,“命根兒”沒有了,成了面光無鬚、嗓音尖細的“閹人”。具備這個條件後,再進了皇宮,做了伺候皇帝和皇族的御用人員。這類半雄半雌的稀有人物,就是宦官。

那麼,這宦官的“生源”從哪裡來?途徑有四。一是在戰爭中擄掠的敵方適齡男童,二是因犯罪被籍沒(即把一戶人口財產全部沒收入官)官員的家屬,三是宮中太監回自己家鄉去招聘,四是自己主動閹割、申請上崗。最後這一條,也分兩種人,一種是希圖就此富貴上進,一種是貧困潦倒想找碗飯吃。當然,也不是割了就一定能進得了宮的,這也需要候選。待人家選中了,才能聘任。

一般對宦官怎麼稱呼呢?看電視劇裡,好像都叫“公公”。其實這裡面學問大了。有人統計過,中國曆代關於宦官的官方與民間稱謂,竟有好幾十種,這在古代職官的稱謂中幾乎絕無僅有。看得出,古代的中國人在這方面,充滿了幽默感。

歸類來說,以生理特色來稱呼宦官的,有閹人、奄人、腐人、腐夫、刑餘、刑臣、刑隸、刑人。以他們的工作性質來稱呼的,有宦者、宦官;因為宦官掌管的是皇宮內苑事務,所以又稱宮人、內宰、內小臣、閣人、寺人。以他們常任的一些職稱來表示宦官的,稱為司宮、閽寺、黃門、內常侍、中常侍、內監、少監、宮監、太監。以服飾來指代宦官的,叫做貂璫、內璫、璫。也有以宦官所處的環境來稱呼他們的,因為皇帝住的地方稱內廷,也稱禁中,所以叫宦官為中官、中涓、內臣、內侍、內宮、內豎。

還有,要是宦官被皇帝派出宮去專差辦事,就稱為中使;因為宦官受皇帝寵信而驟然富貴,這樣的就被稱為中貴。而朝官們對宦官也有蔑稱,比方:燻餘、凶豎、閹豎、宦豎。至於一般人對他們的尊稱,就比較簡單了,一般就叫爺或公公。

中國的宦官,最早出自何時呢?據說商代就有,到周代漸成制度。《周禮》上稱他們為閹、豎、寺,這都還不是貶義。指的是“看門的”(所以“閹”從“門”字旁),或是“伺候人的”(“寺”就是“侍”)。

那麼皇帝老爺子要宦官來幹什麼呢?最早就是看門,幹收發室的活兒,監視出入的各色人等。“閹”“豎”“黃門令”的叫法,都是來自此職務(“黃門”也就是皇宮之門)。後來,宦官們又負擔起傳達命令、伺候起居之職。西周的時候,不僅王室有宦官,貴族家也有,相當於一般的家臣。到後來,才逐漸變為只有皇宮和藩王府邸中才有了,成了皇家的專用人才。

這裡要特別說明一點的是,秦和西漢的宦官,雖然多數是閹人,但也還用一部分士人,正常人和非正常人摻雜在一起。只是從東漢開始,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他士”。(《後漢書·宦者列傳》)至於用閹人當宦官的目的,一般是說統治者怕正常人在後宮服侍,容易穢亂宮廷,保不住皇族的血統純正;還有一說是,皇帝考慮宦官沒有家庭,不容易謀私,可以做到盡忠竭力。依我看,後面一條原因,恐怕才是統治者真正看重的。因為在他們眼裡,奴才靠得住,人才卻都不大保險。

由於宦官與君主親近,所以往往容易得寵,進而插手政治。如果這樣,其身份就不只是伺候人的了。從春秋戰國時代起,齊國的豎刁、宋國的伊戾就開始參與國政。到秦末的趙高,則出任中丞相,其權勢可以總攬朝政、主持廢立皇帝了。他的“指鹿為馬”故事,盡人皆知。

宦官集團從漢代起,就不斷禍亂朝政。在中國歷史上,以漢末、唐末的宦官為禍最烈。漢家天下,就是一場宦官政變“十常侍之亂”給鬧垮的。而唐代中後期更甚,從肅宗到昭宗,無一不是由宦官所立。

到了魏忠賢閹了自己跑進宮裡的時候,情況已略有不同。宦官在明朝,才被普遍稱為“太監”。原因是,明代在宮中設定了由宦官所統領的二十四衙門,各設了一名掌印太監。“太監”這個職稱,原本指的是明代宮中的上層宦官。但此後,“太監”一詞逐漸泛化,變成了對宦官帶有尊敬色彩的通稱。明朝的宦官,氣焰已經略遜於漢唐,基本不可能掌控廢立了,但是也很有特色,危害一點兒也不比前代差。

明代的宦官不僅機構龐雜,而且人也多,到明末人數已達10萬以上,堪稱空前絕後。雖然朱老皇帝在開國後對宦官約束甚嚴,“洪武十七年鑄鐵牌。文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置宮門中。又敕諸司,毋得與內官監文移往來。”(《明史·職官志》)但由於他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制度,導致皇帝工作負擔太重,他本人和他的後代皇帝又不得不啟用宦官分擔政務。結果使宦官干政合法化、制度化、長期化,比如,司禮監秉筆太監握有“批紅”權(即用硃筆代皇帝寫詔書);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權勢高於內閣首輔;司禮監提督東廠太監掌握了最高偵察權。太監群體正式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而且佔據的都是“近水樓臺”,所以權勢薰天,很容易壓倒外廷大臣。

以此來說,明朝也是宦官的一個黃金時代。某些宦官,如果機會好的話,就很有可能在這個時代大露一手,千古留名。

看來,魏忠賢對自己下手的這一刀,是下對了!

但是進了宮,又趕上了好時代,並不等於就一定能飛黃騰達。魏忠賢最先乾的是“小火者”,即宮中雜役。須知,在宦官群體裡,不全都是官兒,其下層也是勞動人民,只不過是御用的罷了,做的都是倒馬桶、掃院子一類的活兒。

這離“內監”的金字塔頂,還差了十萬八千里。

明朝在此之前,也有兩個權勢名氣足可與發跡後的魏忠賢相媲美的“大璫”,一個是英宗時代的王振,一個是武宗時代的劉瑾。但是,人家那兩位公公都識字,且學問都不錯。

王振,年輕的時候就是個儒生,飽讀詩書,可惜八股文不過關,屢試不第,最後連秀才文憑都拿不到。後來到某縣任教官教書,依舊困頓潦倒,“九年無功”(清·查繼佐《罪惟錄》卷29《宦寺列傳·王振》)。一怒之下,他犯了法,被判充軍。恰逢成祖朱棣這時候想招一批有學問的閹人,任務是教宮內婦女識字。王振看準時機,毅然自宮,進了紫禁城。

這人一開始就有野心,不甘心當婦女掃盲教員,後來終於讓他等到機會。宣宗時候,皇帝要提高宦官隊伍素質,在宮內設宦官學校“內書堂”,王振有幸成為學員之一。因他以前基礎就好,很快便脫穎而出,宮中都尊稱他為“王先生”。宣宗欣賞王振的文采,任命他為東宮“局郎”(太子宮中太監設有六個局,局郎為下級宦官),陪侍太子朱祁鎮讀書,深受信賴。

太子繼位為英宗,王振由此得以擅權,鬧出了好大動靜,不少王侯公卿都稱他為“翁父”。正統十四年(1449),他心血來潮,誘導英宗親征瓦剌,鬧得明朝50萬大軍全軍覆沒,讓堂堂大明皇帝當了戰俘。他也被護衛將軍樊忠一怒之下,當場一鐵錘砸爛了腦殼。

正德年間(1506-1521)著名的大太監劉瑾,本姓談,六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後淨身入宮當太監,遂改姓劉。他也是自幼讀書識字,心機極深。進宮後,湊巧侍奉太子朱厚照(也就是後來的武宗),大受寵信。朱厚照繼位後,劉瑾數次升遷,最終當上司禮監掌印太監,領袖內廷。

他專擅朝政,動靜也是鬧得好大,奏章都可以晚上拿回家去自己批,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後來栽倒,被判凌遲之時,從他家中抄出“金二千九百八十七萬兩、元寶五百萬錠、銀八百餘萬兩”,其餘珍寶無算。(《明史紀事本末補遺》)2001年《亞洲華爾街日報》將劉瑾列入過去1000年來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單,不僅留名後世,而且揚名國際。

綜上所述,這兩個人的發跡,除了他們富於心機之外,還得有三個條件:有文化,有野心,跟對了人。

這三點,魏忠賢一條也不具備。他小子沒上過一天學;進宮當宦官不過是為了躲債、謀飯吃;進了宮后辛辛苦苦30年,到最後跟的人也不大對,跟了一個在“移宮案”中倒了黴的泰昌帝遺孀李選侍(西李)。

他是怎麼在泰昌元年(1620)新皇帝暴死之後,搖身一變烏鴉成了鳳凰的?他是怎麼在蹉跎多年之後,一腳踏上了時運快船的?他是怎麼在天啟元年(1621)“眾正盈朝”的不利條件下,穩紮穩打最終贏了一把大滿貫的?

看來,所謂“正奇之道”“順逆之理”“福禍之機”,真是深不可測啊!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