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6年,北京對臺灣發起了一陣陣和平攻勢。蔣介石終於在1957年初作出表態了。
那時海峽兩岸對立,香港成了“中轉站”。毛澤東的和平攻勢透過香港傳往臺灣,蔣介石的反應,也透過香港傳過來。
那資訊是從蔣介石會晤許孝炎時透露出來的。許孝炎來自香港,他是被國民黨派往香港負責文宣工作,並主持《香港時報》的。《香港時報》是國民黨在香港的機關報。
蔣介石對許孝炎說了一番頗為重要的話:“基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原則,針對中共發動的和平統一攻勢,決定派人到北京一行,實際瞭解一下中共的真實意圖。至於人選,不擬自臺灣派出,而在海外選擇。”
遵照蔣介石的意思,許孝炎提出了在海外的三個人,供蔣介石選用:曾任立法院院長的童冠賢、曾任立法院秘書長的陳克文、擔任臺灣“立法委員”的宋宜山。
蔣介石以為三人均可,請許孝炎徵求他們本人的意見,然後從三人中擇一前往北京。
許孝炎回到香港,經徵求意見,童冠賢搖頭,陳克文和宋宜山點頭。
經過比較,蔣介石最後選中了宋宜山。蔣介石為什麼選中宋宜山呢?這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宋宜山長期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工作,擔任過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人事處處長這一機要職務,蔣介石信得過;第二,宋宜山的胞弟乃宋希濂,國民黨中將,正關押於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宋宜山以探親名義前往北京,“名正言順”,不大會受人注意。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