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臺灣十二勝景』,景緻宛如奉化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大溪,古名“大姑陷”,源自平埔族凱達格蘭人霄里社等臺灣少數民族對大漢溪、大水的稱呼。境內群山聳立,東南有角板山、水流東山,北有鳥尖山、插天山,西臨八德、龍潭臺地,並有大漢溪南北貫流,多年侵蝕讓河的東岸形成了一列懸崖,高約50米,蔣介石行館正是位於崖邊南北狹長、向西突出的臺地上,居高臨下,視野遼闊。

清代雍正年間,大溪開始有漢族移民入墾,建立街肆;道光年間,林本源家族為避漳泉械鬥之禍,移居至大溪,招募墾民。劉銘傳任臺灣巡撫後,於光緒十三年(1887),在大溪設定全臺撫墾總局,以“大嵙崁”名之,直到日據時期廢廳設州,才正式改名“大溪郡”。

大溪今日的老街景色,源自大嵙崁在英法戰爭後被英國列入淡水港範圍,成為淡水河系內河航運最上游河港,也是臺灣地區最早期通商口岸之一,許多洋行均設點從事茶葉、樟腦買賣。當年各商船均停泊在大溪崖邊供貨物集散,俗稱“崁津”,佇立崖緣即可俯瞰大溪古吊翁橋四周風帆雲集,而以“崁津歸帆”列入“臺灣十二名勝”。

日據時期,殖民政府於1912年開闢大溪公園,成為全臺最早的公園之一,日本人除了於1932年在公園南端興建“公會堂”,由三座單棟建築組成,提供地方集會典禮使用外[大溪地區最早興建的公會堂,於1921年設於鄰近公園旁的普濟路街區,1923年4月25日,日本裕仁皇太子“御使差遣”(侍從官)前往角板山巡視時,也是以大溪公會堂作為中午進餐與休憩場所,不過之後則被新建成的大溪行館所取代。],並在園內新建了大溪神社。1945年日本戰敗,大批日本象徵性建築,如全臺各地日本神社等陸續被破壞搗毀,大溪神社也不例外,不但被剷除,正殿礎石舊址還蓋上一座三層樓高的超然亭;公會堂則被保留下來,但改名為“大溪中山堂”,也因緣際會地被陳誠列在蔣介石行館名單之上。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