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欲再次舉兵入關的想法,引起了以王永江為首的“文治派”的極大不安。奉天本為天府之國,在王永江的悉心治理下,吏治財政也都擁有了一定的基礎,若能循序漸進,保境安民,實足為亂世中的桃源之地。王永江也常勸張作霖“修文偃武,保境安民,重新整理政治,自強不息”,張作霖嘴上答應,實際卻總忘不了中原逐鹿,硬是要以關內一隅之地與天下爭衡,結果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自食其言。
最早是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張作霖納楊宇霆之言,實行“整軍經武”。無論是擴建兵工廠、購買飛機,還是擴充軍隊,都需要鉅額投入,錢從哪裡來?只能從奉票中來,實際就是靠官銀號不斷地加印鈔票。
當時國外發行的紙幣是可兌換的,通常要有三分之一的現金或相當於三分之一現金的實物作為儲備,否則紙幣就不能穩定。因為奉票不可在省內兌換,所以東北官銀號發行紙幣時雖然也要有一定物質基礎作為條件,但其數額可以遠低於三分之一,即以同樣數額的現金或實物作為儲備,可以發行更多的紙幣。問題是即便這樣,紙幣發行也不是不受限制,一旦達到濫發的程度,必然導致幣值跌落,物價飛漲,金融混亂,民生日蹙。
張作霖自督奉以來,軍費向來不受預算限制,而且他和楊宇霆均志在事功,對花錢毫無概念。各方政客和勢力來東北要錢,張作霖總是以“個人機密雜費”的名目大筆一揮,予以批准。王永江對此頗有微詞,說:“總字(指張作霖)腦筋最簡單,又最雜亂,故易上當,而不承認。”楊宇霆作為兵工廠督辦和“整軍經武”的主要發起人,自然更是花錢的祖宗。每當王永江稍加整頓,使金融稍有起色時,就會發現楊宇霆又在買機械購軍火,擴充兵工廠了,於是奉票也跟著旋起旋落,始終無法穩定。在一封給友人的信中,王永江這樣訴說自己的苦衷:好像在防洪水,築起了一丈的堤,楊宇霆馬上就會將之去掉一尺,於是“全堤俱潰,築之力不如決之力大而且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