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八年,解放軍在山東戰場上節節勝利,佔領區不斷擴大。那時中共要徹底改造中國社會,對原有的價值標準、生活方式、倫理結構完全顛覆,而且手段極端激烈,原有的中上層階級難以繼續生存,所以每逢國軍敗退的時候,照例有大批難民跟隨逃亡。這些難民原以為國軍可以收復失地,他們可以重整家園,可是失地越來越多,他們卻沒有能力越逃越遠。
在他們逃亡的時候,許多學校也隨著戰局的變化遷出山東,成為流亡學校,孩子們離開父母,另外去過集體生活,他們的父母家庭坐地認命等候解放,他們的學校還能奔向天涯海角。中國人有一個傳統的想法,即使剿家滅門,只要有一個孩子逃出去,這個家庭就有一條根留下來,對祖先有個交代。於是難民家庭紛紛把孩子送進流亡學校,這就是為什麼山東有那麼多流亡學生。
依王志信、陶英惠兩位先生合編的《山東流亡學校史》,那時山東省政府在江南一帶成立了三十二所學校,收容學生三萬多人。其後輾轉遷移,山東省教育廳長李泰華,繼任者徐軼千,主任秘書李梅生,加上全體督學,他們千辛萬苦,各校校長更是歷盡艱險。
父親住在徐州的時候,有人介紹他到鄉下農家去教家教,也就是私塾。父親知道資訊重要,每逢星期天進城打聽新聞,他聽說山東省政府在江蘇宜興成立“海岱中學”,收容魯南魯西的流亡學生,決定把弟弟妹妹送進去讀書。那時妹妹和弟弟都沒讀過中學,資格不合,父親步行北上到嶧縣,拜訪嶧縣中學校長宋東甫,請他證明弟弟妹妹都是嶧縣中學的學生。徐州到嶧縣大約七十公里,父親從這條路逃出家鄉,現在又走回去,一路上只見屍體,不見行人,村莊裡有槍聲,沒有炊煙,共軍國軍或還鄉團都可能殺死他。他老人家一向行為謹慎,為了子女,這是他平生最大的冒險。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