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八年秋天,長春、瀋陽、錦州已成“最後的黃葉”,共軍則發起“最後一陣秋風”。十月七日長春墜落,十月十四日錦州墜落,十一月二日瀋陽墜落,二十五天內三大據點失守,國軍收復東北最後的象徵消失。十一月四日國軍自動放棄葫蘆島,撤出軍隊及民眾十四萬人。屈指算來,國軍從秦皇島攻出山海關,又由葫蘆島撤往秦皇島,相隔三年差七天。
葫蘆島撤退後,空軍派飛機偵察東北,在這一百二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已無任何戰鬥跡象(陳嘉驥《白山黑水的悲歌》),只有松花江大橋的橋頭堡上還飄揚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堡中孤軍還沒投降,算是黑板上剩下一個“頓點”。陳嘉驥感嘆國軍下級官兵忠勇,高階將領誤國。只有頓點沒有文字,頓點已沒有意義,只是給文史資料添一段筆墨,記述共軍怎樣心戰勸降。
東北決戰應該居“三大戰役”之首,時間最早,影響也最大。依共方資料,東北交戰,國軍損失四十七萬人,物資財力的耗費無法彌補,國際聲望下墜無法恢復。張正隆著《雪白血紅》,引《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共軍出關十三萬人,內戰期間發展到一百七十五萬五千人,東北全境解放時有共軍一百三十萬人,此時東北共軍的武器裝備戰力超過關內的共軍,士氣尤其高昂。大軍進關投入華北戰場,五十八天內消滅國軍五十二萬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