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十四章 北歸一夢原知短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還都南京

傅斯年離開李莊一去不返,只在重慶和南京兩地遙控指揮。蹲在這個偏僻古鎮和山坳裡的知識分子,又經過一段難熬的期盼和等待,終於迎來了迴歸的日子。1946年10月中下旬,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社會學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等機構開始撤離。民生公司的幾艘輪船停靠在李莊碼頭,各路人員日夜不息地搬運貨物,悄悄打點私人行李,盼望著儘快回到久別的故地。

經過幾天的緊張忙碌,一切準備就緒,眾位學人連同隨行的家屬們告別相依相偎了六年的李莊和李莊的父老鄉親,拔錨起程。漸行漸遠的長遠輪拉響了告別汽笛,突然加大馬力,抖動著龐大的身軀順滾滾江水疾速而下。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順長江,出三峽,抵東海,不只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的夢想,同樣是一個民族精神追求與圖騰的感召。遙想抗戰初期,上海淪陷、南京淪陷、武漢淪陷、宜昌淪陷,國民黨軍節節潰退,日軍步步緊逼。揚子江一線,炮火連連,血水湧動,人頭滾翻,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三峽作為一道天然屏障保全了中國。當然,三峽的意義不只是自然地理和軍事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一種標誌。中國所走的路途之迂曲,正像曲折的長江,但其前進的毅力與方向始終未變,滔滔江水不屈不撓,日夜不停地奔騰前進。在抗日戰爭最為艱苦卓絕之時,馮玉祥將軍於三峽宏大的夔門之上,奮筆題詞“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八個大字以明心志。由此,整個抗戰八年,夔門成了中華民族抵擋外虜、誓不屈服的標誌與象徵,置於絕地而後生的中華民族最終會打出去收復失地的——這滿載文化精英與大批國之重器,劈波斬浪、順流直下的航船就是明證。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