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暑假後,十三歲的我進了北京第四中學初一上,那時我計劃寫一部《東北志》的書,並開始收集資料,從謝國楨的《清初流人開發東北史》到張綸波的《東北的資源》、鄭學稼的《東北的工業》,乃至於外人寫的《日本在滿洲特殊地位之研究》等等,都在我收集之列。——一個初一學生,有這種水平與氣魄,洵屬罕見。有這種程度的少年人,其驕傲自負,也洵屬當然。不過我的驕傲自負,都在我心裡,待人接物,我仍舊一片沖和。不但沖和,並且還常開人玩笑。有一次,我在班上惡作劇,摟住一位兩眼含情臉蛋泛紅的潘姓漂亮小男生大叫:“我愛潘金蓮!”即屬此類。
可惜摟“潘金蓮”的好景不長,國民黨在北方的局面江河日下,北京岌岌可危,爸爸這次學乖了,決定全家逃難。他計劃分四批南下:第一批是爸爸自己,他先到上海打前站。他在東北時候,曾幫了一位臺灣朋友翁鎮的大忙,翁鎮回到臺灣,寫信來勸為什麼不直接去臺灣呢?爸爸說他判斷國民黨雖戰敗,但剩餘的力量,諒可維持和共產黨“隔江(長江)而治”的局面,所以逃到上海,就差不多了。此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二二八事件的陰影,使爸爸感到不安,他對臺灣不大放心。他不願見國民黨殺臺灣人;他也怕臺灣人報復,一陣亂殺,殺到他頭上,所以,廣義地說,我們一家也是二二八事件的受害人,我們不直接來臺灣而落腳上海,在上海耗盡了機會和財力,最後倉皇來臺,是一件錯誤的轉折。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