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香港九年間,龍應臺每兩週回一次屏東看望母親,如今人在臺灣,倒有些勉強。她每週要去“立法院”兩次參加施政備詢,去“行政院”至少一次,無數個部門會議等著她去開,無數份紅皮公文等著她閱批,還有,無數個“看到鏡頭就微笑”的場合等著她抖擻蒞臨。有那麼一兩個瞬間,我有恍惚:眼前分明是80年代那個寫文章的“胡美麗”在扮演這個“部長龍應臺”。確實,當年許多讀者以為龍應臺才是筆名。
現在,“部長”龍應臺回到小晶,摟著她86歲、當年強悍無比的母親。母親已經不認得女兒,但熟悉她的擁抱。曾經,在作家龍應臺時段,她買來顏色各異的指甲油,幫母親一個指甲塗上一種顏色,再抹口紅,再上胭脂,消磨母女二人的黃昏。現在,母親已經瘦弱得像個孩子,強大的女兒倚著她的肩膀,閉上眼,不說話。每週印發各司局的密密的部長行程裡,沒有一欄供她表達:我累了。
在眼睛閉上片刻的世界裡,小晶也許想到父親,那個會用湖南話吟誦《陳情表》或《告子下》的鄉村警察。當女兒成為作家,他沒有表示什麼,但女兒做了局長,他在人前有掩不住的驕傲。他沒能看到女兒當上“部長”。
中國傳統裡,科舉制度是為選拔官員。一般人心目中,讀書就是為了做官,士與仕的結合才是正途。這傳統在臺灣今天的仕途高階仍看得見——馬英九的本屆“行政院”裡,有47位博士(共27個“部會”)。只是時代不同,政治的形式和內容發生了巨大變化,士的考題也瞬息萬變。20世紀以來,在世界許多地方,漸次上演耐人尋味的“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