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看,洪水來了!”1943年5月,《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的一篇文章使用了這樣的標題。文章描寫的是福特汽車公司龐大的柳木場工廠生產B-24轟炸機的情況。那時候,成“L”形的柳木場已經開始了全面生產,每月能產出500架B-24,有的是整機,有的是整套零部件。就在不久之前,形勢還遠沒有這麼樂觀。在整個1942年,世界上最大的工廠只生產了幾十架轟炸機。零部件的供應慢得以至於塔爾薩的最終組裝工廠不得不轉向其他軍工專案。沃思堡工廠仍留在B-24專案上,但是生產進度慢於原來的計劃。實際上,《大眾科學》的文章重複了大多數美國人對福特軍工專案的看法:“柳木場是美國把汽車的大規模生產方法用於快速生產4發動機轟炸機的一次竭盡全力的嘗試。”但當福特的新工廠在1942~1943年舉步維艱時,對它的信心很快就變成了對它的詛咒。柳木場把每一個與他相關的人都拖入了噩夢。北美航空工業公司(North American Aviation)總裁J·H·金德爾伯格(J.H.Kindelberger)對羅斯福政府把飛機生產合同交給汽車製造商的做法極為不滿,“你不能指望鐵匠在一夜之間學會製造手錶。”他輕蔑地說。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