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劍橋是個特別的地方。
他們總會告訴你,這一部分的建築興建於伊莉莎白時代,相當於中國的明代,那堵牆的時間還要早兩百年,接近於元代。這些故事都只能聽一部分。沒錯,許多建築的確像舊版畫中的圖案,像是霍蒙德(Homond)地圖的細部。但原來的建築不可能完整儲存這麼多年。如果結構沒有翻修過,大多數的磚牆一定更新過,甚至更新多次。直到今日,工人還在這個地方的牆上打洞,埋水管或電線,在那個地方整修大門。晴天時,你會看到他們在換修國王學院牆垛上的水泥碉塔,連上方與天際交接的葉飾和下方的縮尺山形雨遮都一併更新。無疑地,每個碉塔都一樣,因為不管他們做什麼,都會遵照原有的設計,連最小的細節也不放過。時間一久,新的碉塔也會融入舊塔蒼黃苔綠的色調中。如此一來,他們可以一點一滴、一日又一日地更新整個大學城,將中世紀的氣氛儲存到20世紀及未來。
1972年秋天,我們抵達劍橋不久後就聽說,為了供應彼得市(Peterborough)和列斯特(Leicester)磚窯的材料,東安格里亞大片地區的上層土經年累月以來已被颳走一大層。也就是說,在這個任何地點距海不過百英里的國家裡,一切都要保守因應。老舊建築不能斷然拆除,任意代之以摩天樓。因此,事事都必須彼此相容,原則上要避免極端的改變。修道路時,就像外科手術一樣,一開始只能鑿開幾平方英尺的路面。補完路面後,蒸汽壓路機發出“沖沖衝”的聲音,來回壓到路面分不出新舊為止。大多數的街道上鋪鵝卵石。在聖約翰學院前,街道迴轉,險如髮針。起先我以為連開車都很難,但雙層巴士卻通行其間。我要親眼看到才敢相信,巴士仿如龐然大物行駛峽灣之間,兩旁都有商家,但司機從容悠哉,車輪連人行道邊都沒擦到。這時我已察覺,在美國生活多年已加快我的生活步調,我們不太習慣這裡的從容不迫。一篇文章指出,在劍橋的商業區,汽車時速通常為十二英里。在美國城市就不可能。如果美國的駕駛速度如此慢,後方的喇叭聲一定不絕於耳,有些人可能還會大叫:“老兄,快點走行不行?我們可沒有時間等你一整天。”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