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軍火自給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晉綏邊區沒有得到過國民黨政府一槍一彈的接濟,八路軍的武器完全依靠在戰鬥中從敵偽軍手中奪取。但是民兵和自衛隊的武器供應,一時就成了大問題,結果是依靠廣大群眾的智慧得到了解決。
晉綏民兵初建時,有三萬多人,所有武器不過是步槍二百九十餘枝,手榴彈六千九百多顆,打獵用的火槍八百多枝,土造的“獨角牛”(冀中叫獨撅、撅槍)一百五十來枝。當時,晉綏民兵作戰,多是使用原始武器,大刀和長矛等,實際上等於赤手空拳,用雙手跟現代化裝備的敵人作戰。在鬥爭實踐中,民兵終於找到了軍火自給的路。當民兵發展到八萬餘人的時候,平均每人至少有一件或數件武器。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邊區四屆群英大會上,在展覽室陳列了人民自己造的很多武器:地槍、土槍、土擲彈筒、榆木大槍和自制的來復槍。種類最多的是地雷:鐵的、磁的、玻璃的、石頭的、鐵茶壺、瓷瓶、瓷盒、瓷罐等,琳琅滿目,應有盡有。甚至吃飯的碗、裝油的瓶,都被製造成致敵死命的武器。
民兵在解決武器的過程中,因缺乏裝置和技術人才,遇到很多困難,都是手工製造。首先開動腦筋用土法制造子彈的,是五寨東秀莊的民兵。他們先和銀匠合作,造成土造槍上用的子彈,以後又製造出土炮彈和各種地雷,在村子裡成立一座“無定形軍火廠”,供給民兵各種彈藥。他們的創造起了帶頭作用,不久各地民兵便都能夠製造武器了。興縣胡家溝十六歲的關二由和十四歲的魏雙喜兩個小民兵,曾有簡便的辦法自造手榴彈和子彈,用薄鐵皮和火柴頭製成手榴彈的爆發管。河曲縣河泉民兵中隊長李珍洪,經過苦心研究製成一種榆木大炮,打得遠,威力也很大。興縣兵民英雄李有年和鐵匠一起研究,製成了擲彈筒,威力也不小。他們把壞的手榴彈換上新炸藥做成炮彈,裝進擲彈筒,點著“順藥”,彈殼落地即爆炸。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