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的序幕展開於一八八四年至一八八九年間,地點在伊裡諾斯州的亞歷山大鎮。那時,這地方的居民只有將近一萬人。這座城鎮具有的一點兒城市風光,剛剛足以使它脫去鄉村生活的意味。它有一條有軌電車道、一家戲院——或者說是一家所謂歌劇院(幹嗎這樣叫,沒有人說得上來,因為那兒從來就沒有上演過歌劇。)——兩條鐵路、兩個車站,還有一個商業區,包括一個公共廣場和廣場四周的熱鬧地區。縣法院和四家報館都設在廣場上。這兩家日報和兩家晚報使居民全都知道生活裡充滿了當地的和全國性的爭端,而且有很多五花八門的有趣事情可做。在城鎮的近郊,有幾片小湖和一條美麗的溪流——這或許算是亞歷山大最可愛的特色了——使它平添了一種氣氛,很近似一個價廉物美的避暑勝地。就建築方面講,這座城鎮並不是新式的。鎮上的房屋,多半是用木頭造的,正和那時候美國所有的城鎮一樣,不過在有些地段,它卻設計得挺精緻,房子造在大院子裡,遠離街道,有花壇、磚砌的小徑和蒼翠的樹木作為舒適的家庭生活的點綴。亞歷山大是一座屬於美國年輕人的城鎮。它的精神是年輕的。差不多人人都對前途抱有希望。活著可真夠勁兒。
這座城鎮的某一區裡,住著一份人家。就他們的氣質和性格講,這份人家很可以算是典型的中西部美國佬。他們一點也不窮——或者,至少自己並不認為很窮,但是也絕不能算闊綽。父親托馬斯-傑弗遜-威特拉是一個縫紉機商人,總店就設在那個縣裡,出售一種最出名、最暢銷的縫紉機。每賣出一架二十塊錢、三十五塊錢或是六十塊錢的機器,他就拿到百分之三十五的利潤。縫紉機的銷路並不大,可是每年他卻賺得到將近兩千塊錢;靠了這筆錢,他買了一座房子和一塊地皮,把房子佈置得舒舒服服的,把孩子們都送進了學校,並且還在當地的公共廣場上開設了一爿店鋪,陳列著最新式的縫紉機。他接受人家拿別種牌子的舊機器折價調換新的,在售價上抵掉十塊到十五塊錢。他也修理縫紉機——並且,帶著美國人所特具的那種精力,他還附帶做一點兒保險生意。他的最大的理想就是,等他上了年紀,而保險生意也做得夠發達的時候,讓他的兒子尤金-丁尼生-威特拉來負責接替。雖說他不知道兒子大了以後究竟會怎樣,可是未雨綢繆總沒有錯兒。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