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鑑
這一講談談收藏中的幾個問題。第一是鑑定。今天在全世界範圍內,陶瓷的鑑定還是以目鑑為主。所謂"目鑑"為主就是拿眼睛看。我們現在還沒有儀器能夠非常迅速簡單地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用眼睛看,俗稱"眼學",眼睛的學問。目鑑是一門非常古老的技術,科學的名字叫"標型學"。所謂"標型學"就是有一個標準的東西讓你深刻地記憶住,然後你去類比,你去做出結論。
目鑑有侷限性,受個人的學識、經驗甚至道德的影響。身體都可能對你的鑑定產生影響,比如,你今天身體不好,你懶得太仔細看了,可能就發生了誤判。所以,我認為,陶瓷的鑑定包括文物的鑑定最終極的目標一定是科學的鑑定。而這種科學的鑑定一定不能透過人來完成。比如將來會有一件儀器,只要把瓷器擱上去,輸入程式,那邊報告就自動打出來,告訴你這件瓷器哪年哪月哪日在哪兒燒造的,資訊非常準確。如果說瓷器擱到儀器上,還得一個人跑到簾子後頭去填表,那這個人的筆是往這邊歪還是往那邊歪,可能會受到社會其他因素的制約。所以,我認為陶瓷鑑定的終極目標,一定是純粹科技的鑑定。
鑑定的人為因素
民國時期,陶瓷鑑定一直是困擾古董界的一個問題。民國有一個大官過生日,大量的人送禮。那時候興陶瓷,送的禮裡五花八門的,基本上都是陶瓷。他生日過完以後,他得請行家來看。誰明白都請來,挨個看。看完了都得有個意見。大部分人的意見都不一定跟他直說,為什麼呢?因為這大官的地位太高,送的人的地位也太高,說錯了得罪人。所以,大部分人都這樣說:"東西好啊,好啊,好漂亮啊。"都說那模稜兩可的話。出門說:我說東西好,可我沒說東西對。還有人說"我說好,是指仿得好,但是沒說仿"。就說"好啊,好啊。""仿得好啊"那句話就嚥下去了。有一個行家進門就直說,很多人都鑑定過了,他一進門說:這個不對,這個假的。上去都直說。那大官臉立刻就拉下了,不高興。別人怎麼看都沒說不對啊?怎麼就你能耐啊?就把這人轟出去了。以後遇人就講,說這個行家不僅眼力差,德行還差呢?這就是很多人擁有了大量的藏品仍墜五里霧中的一個原因。不能兼聽則明。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