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人國境後,日記停寫,但已經形成的一種慣性一時停不下來,有了感受就想寫下來告訴讀者。那就由著它,再寫幾句吧。
經過這麼一次考察,再來看國內的文化遺蹟,產生了不同的目光。
例如,刀區天我又站在敦煌石窟前了。中華文明對外來文化的最大吸納就是佛教,但在吸納過程中表現了自己的文化選擇。敦煌造型與印度佛教形象的明顯區別姑且不論,從大的角度著眼,它也證明了中國佛教的藝術化、景觀化取向。也就是說,佛教走向中國的世俗民間,以美為中介。美使佛教通俗,又使它多義、自由、彈性,避免了它在自己故鄉的不幸遭遇。
剛這麼高興地想著,眼前又出現了那個藏經洞。今年是藏經洞發現一百週年,百年間這個小小的洞口吞吐了多少民族的傷感。我這次在其他幾個文明古國看到,那裡的遠年遺蹟大多也是十八、十九世紀的西方考古學家們挖掘出來的,有些文物也運到了西方博物館,但那些國家好像沒有我們那麼傷感,有些遺蹟邊上還樹立著西方考古學家的雕像。
怎麼來看待這種差別呢?
答案也是這次考察給我的。不是由於中國人狹隘和小氣,根本原因在於其他那些古文明早已中斷,與後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不再存在暢通的文化血緣關係,而中華文明未曾中斷。因此,當斯坦因、伯希和等西方考古學家取走敦煌藏經洞文物,就像活生生從一個血脈連線的肌體上剁去一塊,當然疼痛無比。何況在時間上,敦煌藏經洞發現前的八十天,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火燒圓明園,中華文明剛剛蒙受過奇恥大辱。因此對這個問題,當代的年輕評論者不能診斷導過於瀟灑和輕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