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楊嗣昌的督師,明朝政府在對農民起義的軍事上有了一些起色,暫時還居於優勢。到崇禎十三年夏秋之間,將張獻忠和羅汝才為首的幾支農民軍逼到川東,四面圍堵,大部分已經投降,羅汝才也正在準備投降,被張獻忠及時阻止。張獻忠為擺脫明軍壓力,拉著羅汝才奔往四川腹地。李自成銷聲匿跡,不再為人注意。然而這只是區域性的表面現象。實際上,明朝政權從來沒有像在崇禎十三年夏秋間陷入全面的深刻危機。從軍事上來看,十三年來崇禎一直陷於既要對付大規模農民起義,又要對付日趨強大的清朝的軍事壓力。到了目前階段,四川戰事勝負未決,前途變化莫測,而山東、蘇北、皖北、河北南部、四川北部和河南、陝西各地,到處有農民戰爭。山東西部、南部和徐州一帶的農民大起義,嚴重威脅著明朝中央政權賴以生存的南北漕運①。在山海關外,崇禎為防備清兵再次南下,催促洪承疇指揮十幾萬大軍向松山、杏山和塔山一帶進兵,謀解錦州之圍,但是軍心不齊,糧餉補給困難,幾乎等於是孤注一擲。從財政經濟來看,長江以北的半個中國,尤其是黃河流域各省,由於長期戰亂,官軍紀律敗壞,燒殺淫掠,官府橫徵暴斂,加上各種天災人禍,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人民死亡流離,往往村落為墟,人煙斷絕。到了十三年夏秋之間,不但黃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省的旱災和蝗災特別慘重,而且朝廷所依賴的江南也發生了旱災和蝗災,蘇州府等地糧價飛漲,城市中發生了多起搶糧風潮。在這種情況下,朝廷的軍費開支反而增加,所以財政方面確實快到了山窮水盡地步。軍事和財政經濟兩方面的嚴重危機,加深了朝廷上的政治危機,一方面表現為崇禎皇帝因藉助軍餉問題同皇親、勳舊展開的明爭暗鬥,另一方面因對拯救危亡的看法不同,崇須同一些朝臣發生直接交鋒。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