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劍峰
都說鄉音是最容易讓人們彼此熟稔、建立社交渠道的好題材。在香港的學術會議上,嚴歌苓用純正的京腔普通話發言,只是幾個句子末了的“啦”和“呀”洩露了她上海人的身世,儘管她現在居住最多的地方是臺北和舊金山,待在北京的時間甚至都比上海長。嚴歌苓是上海人,共和國10歲時出生在上海的弄堂裡,“文革”開始時,全家被趕出上海,“我姑姑和父親都是老上海人,姑姑因為嫁給******軍官不得不離開上海,父親因為‘文革’也被趕出上海,我們都是不情願地離開上海的。”對於上海,嚴歌苓說她模糊凌亂的記憶裡只有幾條弄堂、家門口的美琪大戲院,“還有紫雪糕。”食物永遠是我們對故鄉最樸素的懷念,當然還有不變的口音。在1989年離開中國去美國前,在北京工作了八九年的嚴歌苓學會了比較純正的北京腔,“那個時候我們在家不怎麼講上海話,我也只是跟哥哥講上海話。”
寄居生活會暴露人性中低劣的品格
在香港屯門海邊的餐館裡,和嚴歌苓在一起的是王安憶和陳思和兩個上海人,只有在下意識使用鄉音的時候,嚴歌苓才能暫時消弭對身份的焦慮。在更多時候,嚴歌苓自己也說,她在任何地方都只是個“寄居者”,就像她的小說《少女小漁》、《扶桑》、《寄居者》裡那些卑微寄居的人物一樣。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