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時間裡,歐洲三大電影節都在積極主動地做出調整,希望能夠跟上時代腳步,威尼斯自然也不例外。
新世紀之後,威尼斯也嘗試敞開懷抱接納好萊塢電影——不止是藝術電影,還有星光熠熠的其他電影,畢竟好萊塢的強大影響力在歐洲也是無法忽視的,但因為義大利電影產業內部的強烈抗議和反對,沒有能夠堅定不移地貫徹實施下去,間或間或地展開零星合作,可惜緣分斷斷續續地沒有能夠形成一個體系,影響力也就沒有能夠凝聚起來。
馬克·穆勒擔任電影節主席的時候,他的公關能力和強大人脈無疑是令人肅然起敬的,這也使得威尼斯與亞洲電影完全緊密聯絡起來,同時又與好萊塢拉近了距離;但恰恰也因為馬克·穆勒的長袖善舞,他也最明白“權衡”的重要性,經常向國內的保守派、頑固派低頭妥協,尋求一個溫和的平衡點,這才使得威尼斯的藝術定位沒有能夠完全確立。
當阿爾貝託就任威尼斯電影節主席的時候,他們需要在混亂之中尋找清晰思路,其中,作為全球電影產業最大市場的美國,到底應該如何合作,這依舊是阿爾貝託需要思考和解決的難題,而他所面臨的局面還要更加錯綜複雜。
此時整個“戛納系”風格氣候已成,好萊塢電影與戛納的親密關係已經無法斬斷,大部分優秀美國電影參加電影節的首選都是戛納,而威尼斯只能撿漏;隨後他們還需要面臨多倫多的正面衝擊,大多時候都只能在剩菜殘羹之中挑挑揀揀,著實沒有太多選擇餘地,繼而形成一個惡性迴圈,如同泥沼。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