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荀彧回報天子,坦然地說明了蔣幹的要求。
天子與身邊諸臣反覆討論,遲遲不能決斷,趙岐奏疏被公開對輿論造成的影響卻在一天天的加劇,街頭巷尾都是議論,期盼著太平,楊阜、閻溫等人強烈反對,但他們無法控制輿論,更無法應對老臣們的反擊,形勢被動。
趙衢回到長安,向楊阜等人轉告了賈詡的意見。見賈詡也對朝廷抱有疑懼之心,不肯輕易答應,楊阜也有些失望,同時也意識到朝廷一向沒什麼信用可言,不能養成天子食言自肥的習慣,否則他們將來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轉而支援荀彧的建議,先兌現天子對孫策的承諾再說。
形勢所迫,天子不得不做出談判的姿態,安撫輿論。
答應談判很容易,可是要談出一個結果來卻並非易事。孫策已經是吳侯,食邑為吳郡,其實就是有實無名的吳王。異姓封王有違祖制,有漢四百年以來,異姓封王就等於謀逆、造反,高祖有白馬之盟,光武也誓在約,封孫策為王的影響太大,遭到了老臣們的一致反對。
這時候,劉曄、楊阜等少壯派聯合起來,與老臣們爭鋒相對,吵得不可開交。最後還是荀彧說服了天子。祖制雖然理當尊敬,但大漢存亡之際,變法圖強是當前急務,有所變更也是應該的。自從遷都關中以來,推行新政,違背祖制的事情太多了,又何必拘泥於這一件?與天下安危相比,與朝廷的誠信相比,暫時變更一下祖制也無不可。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