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101章 在希望的田野上

熱門小說推薦

<!--go-->

小山村通往縣城的大公路終於修好了,蔬菜基地、肉雞肉豬養殖基地、塘魚養殖基地、水果種植基地也初具規模。通往小山村的農用拖拉機等車輛也日益頻繁,小山村生產的蔬菜、牲畜、塘魚、水果都能夠及時地運往外界市場了。

像小山村這樣偏遠的村莊,在村民自發搞包產到戶的時候,這個鄉村跟二千年前的古代,在生產方式上基本上差不多。牛拉犁,喝溪水,靠天吃飯,農業勞動仍是肩扛手抬。沒有電,晚上用煤油燈照明,生產的糧食勉強自給自足。日出而作,日沒而息。

而如今,不但通了大路,還通了電,挖了水井,開闢了農產品基地。人們的衣食住行已經是今非昔比了。琴父常常站在村口瞭望,望著日新月異的村子,自言自語地嘆息:“如果琴聲還在村裡,現在可不愁娶不到媳婦了!”

李非開著魚苗專用車直接抵達小山村,他是給阿泉送魚苗的,每當將車開上這條新開的公路,總是要說上那麼一句話:“要是早幾年開通公路,我也不用至今還是光棍了。”

秋陽燦爛,金風送爽,這是一個碩果飄香的美好時節。小山村周邊,田間地頭,阡陌之間,一幅稻穀飄香的興旺,一幅農、林、牧、副、漁業競相發展的美麗。在山清水秀的村莊,在希望的田野上,五穀豐登的景象和俊美畫卷徐徐展開。

小山村的人,即使沒有外出務工,沒有種果的,也總會在琴桂肉雞場名下養殖著一群群的雞,收入總是肯定的。人們心裡似乎有了約好的奔頭,臉上似乎掛著約好的笑。過去那種愁眉苦臉的日子彷彿一去不復返了。村民們聚在一起的時候,常常提起過去的苦,讚美眼前的安居樂業,小山村世世代代的溫飽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當年收成的時候,小山村裡突然暴發出一個令無數人咋舌,又令無數人既羨慕又嫉妒的訊息,從小山村開始,傳遍了整個公社,又在臨江縣及其農村傳播開來。

這個訊息就是:小山村的琴桂肉雞生產基地純收入好幾萬元,琴桂、琴鵬父子雙雙成為萬元戶。阿泉承包魚塘培育魚種,年終結算收入約一萬多元,扣除成本與承包金,純收入超過一萬元。琴父的蔬菜基地賣出蔬菜純收入也超過一萬元。這個收入,在當時那個許多農村人只有一角兩角,賺錢也就賺個一元兩元的年代,可謂驚天動地!

有了這個錢,琴桂父子、琴父、阿泉等人將一些錢留作繼續養殖雞隻、引種蔬菜、經營魚塘的資金,都將賺的錢給家裡購買了腳踏車、手錶、縫紉機,外加一個收音機。這在當時已經算是很奢侈了。當時農村最時尚的嫁妝也就是這幾樣東西,號稱“三轉一響”。

此外,琴桂父子、琴父、阿泉等人為感謝村民對他們的支援,聯合起來,打算出資,為村裡添置一部公共的農用車,將電影、演出等大地方才有的東西,從縣裡、公社拉到小山村這個偏僻之地展演。

晚上,村民們聚集在琴父家,談論著琴家現在的生活,有人調侃琴父說:“以後娶兒媳婦,都不用媒人,很多女孩子都會搶著嫁你家了。”說得琴父、琴母都揚眉吐氣高興的樣子,他們連忙取出家裡珍藏的好茶、好糖招待鄉親。

自小山村實行包產到戶,又發展多種經營以來,全村的人生活都有所改善。他們雖然沒有像琴桂父子、琴父、阿泉等人一樣賺超過一萬元的錢,但是自從多種經營以後,每家每戶對於農田更是深耕細作,糧食都增產了,並且紛紛加入了養殖基地、蔬菜基地。村民們家裡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再不像從前需要救濟糧“渡饑荒”了。這一年,面對即將迎來的新年,村民考慮更多的已經不是有沒有白米飯吃的問題,而是在有了白米飯後,如何穿衣戴帽和置辦更多的果和肉等問題了。

小山村的做法和成效,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

省城裡又來了記者,就住在琴父家,據說記者天天往田地裡跑,看農民勞動,與農民聊天,還親自扶犁耕作、養雞養豬、採摘蔬菜、嬉戲塘魚,說是體驗生活。

正是秋盡冬來時節,新學期尚未開學,村裡的孩子們都到田裡幫忙著幹農活兒。琴父招呼孩子們聚到一塊,與記者一起,到自家田裡挖蕃薯,教記者和孩子們怎樣在野外做土法烤蕃薯。

只見琴父用鋤頭壘起一堆泥土,成一堆小土堆,將土堆中間掏空,放些乾柴在掏空的地方燒火。田野上,燒著的火既可驅寒取暖,又能在以後增加土質的肥料。掏空處的土燒至星星點點的紅色,便將剛挖的蕃薯放在此處,然後推倒小土堆,讓燒紅的土儘可能地覆蓋蕃薯。

暫時歇著的時候,記者很好奇地問琴父:“土法烤蕃薯就這麼簡單?”

“就這麼簡單。”琴父輕鬆地回答,臉上露出絲絲笑容。

記者和琴父談著,談著,談這一兩年的收穫和變化。孩子們則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著:“以後冬天放牛就不愁寒冷了,我們可以土法烤蕃薯了。”

正當大家高興著,談笑著的時候,琴父突然往土法烤蕃薯的小土堆走去,邊走邊說:“別忘記我們烤的蕃薯。”

琴父用樹枝將覆蓋蕃薯的小土堆扒開,一陣陣香味撲鼻而來,讓整個田園生活充滿了香氣似的。孩子們一擁而上,都想嚐鮮。琴父制止了孩子們,連忙招呼記者過來吃蕃薯,記者高興地過來,與孩子們分著吃烤好的蕃薯。這種土法烤的蕃薯,鬆脆可口。記者一邊吃著,一邊讚不絕口。

吃完了蕃薯,孩子們意猶未盡,爭著過來給記者介紹自己學會的農村土方法。

看著田間的熱鬧景象,琴桂、阿泉等人也先後圍了上來。

琴父說:“我還會用生柿子埋在水田裡,過幾天能吃上又熟又甜的柿子。”

琴桂則說:“我會將菠蘿長著的時候橫著切開,挖空一點,放進酒糟,過幾天能在挖空的地方喝甜美的菠蘿酒。”

阿泉也不示弱地說:“我會自己製作糯米酒,喝不醉人。”

記者笑咪咪地聽著,認真地記著。

不久,省城的報紙刊登了記者的長篇通訊《小山村的春天》,詳細介紹了小山村發展多種經營,農民生活開始有了明顯改善的事蹟。其中就有阿泉家承包魚塘賺錢的事蹟。還刊登了一些現場照片,照片裡有琴桂父子、琴父、阿泉等人,還有孩子們吃著烤蕃薯的甜甜的笑。

據說省城的廣播電臺也播出了這篇通訊,琴桂父子、琴父、阿泉的家人透過新買的收音機,都聽到廣播了,當時村裡其他還沒有收音機的人家,也都聚到一起聽了收音機。

接二連三地被省城的報紙報道,小山村出名了。

不久,鄰村的,鄰縣的,許多地方的人紛至沓來。有的是來學習多種經營的做法的,有的是來找琴桂父子、琴父、阿泉等人希望被僱工的,有的是來吃烤蕃薯的。各色人等,頻繁走村串巷。

人氣旺了,小山村周邊的田野裡充滿了歡樂。琴桂父子買了大塊頭的雙卡收錄機,播放著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音量放得很大,歡快的歌聲傳遍村莊和田頭: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嘿!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為她富裕為她興旺……百鍍一下“追夢華章爪書屋”最新章節第一時間免費閱讀。

<!--over-->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