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琴桂的小雞場成立也有一年多了,當初的小雞都長成了大雞了。當初琴音起名的“琴桂小雞場”,也被琴桂悄悄地改成了“琴桂成雞場”。
琴音上大學以後,琴桂小雞場那批雞苗不知為什麼,突然就得了雞瘟,小雞全死光了。琴桂常常鬱鬱寡歡,空閒時光便到縣城的書店找養殖雞隻的書看,還看了許多給雞治病的書。為了證明養雞的光明前途,琴桂列舉了幾味治療雞病、雞瘟的中草藥。他又買了一批雞苗,準備用新的方法養雞。
村裡那個詩雅知道了,取笑道:“你以為雞也像人一樣,可以中藥治療啊?該不是走火入魔了吧?”
琴桂笑著迴應:“那就把它當人養吧。”
在第二批雞苗長得差不多的時候,琴桂不顧村民恥笑,揹著簍子,帶上乾糧,還真的上山採集草藥,給雞防病。詩雅等眾女人在小溪洗衣服時,還專門議論這事,說琴桂這人呀,對雞比對老婆還要好。
可不是麼,寒冷的冬天來臨的時候,琴桂竟然將雞全部趕到自己家老宅,還在自家房屋的牆壁砸一個洞,讓雞在寒冷的時候可以自由出入取暖……
琴桂的做法,家裡人很不適應,都埋怨說雞糞把人燻壞了。琴桂的老婆為此沒少吵架,帶著孩子回孃家以示抗議。而琴桂卻不為所動,村裡人嘲笑他,說琴桂老婆離家了,他只能和雞在一個屋簷下過日子了。
但是,琴桂的用心還真有效果。這第二批小雞終於長成了大雞。琴桂用腳踏車搭載著雞到縣城裡賣,賺了不少錢。琴桂的兒子琴鵬也成年了,幫忙父親賣雞。當琴桂家用賣雞的錢買回手錶、傢俱的時候,村裡人再也沒有人嘲笑了,取而代之的,是稱琴桂為遠近聞名的養雞專家。
琴鵬幫忙父親養雞、賣雞,慢慢地承擔了很大的工作量。他常常一個人騎腳踏車到縣城買飼料,然後又到另一處賣雞。琴鵬覺得這樣太麻煩,並且效率也不高,累死累活還不算,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
晚飯的時候,琴鵬跟父親琴桂提到了日日往返縣城的辛勞,他說:“我們能不能請些人來幫忙?”
琴桂聽了,生氣地說:“你才幫忙了多少天呀,這就嫌煩了?一點耐心都沒有,怎麼成大事呀?”
琴鵬耐心地解釋說:“這不是嫌麻煩,而是想採取些辦法,養更多的雞,成更大的事。”
琴桂一臉疑惑,他突然記起剛剛辦小雞場時詩雅說過的話,便說:“哦,對了,如果我們忙不過來,可否將雞分散到每家每戶去養,養成了收購回來賣出去。”
琴鵬興奮地說道:“對!場農結合,代購代銷。”
“但具體怎麼搞呀?雞長成了,人家不認帳咋辦?”
父子倆正在爭論的時候,詩雅急急忙忙地跑到琴桂家。“啊,你們父子倆都在呀,”詩雅滿面愁容地說,“我家那口子沒賺到什麼錢又生病了,兒女要上學,家裡借債很多。你們能不能賒一些雞苗給我回去養殖,將來雞長大了再幫我賣出去,也好讓我也賺點?”
琴桂馬上便同意了詩雅借雞的要求。反而是琴鵬苦著個臉。
“你不願意賒雞苗給我嗎?”詩雅專門向著琴鵬問道。
“哦,不,”琴鵬聽了詩雅的話,一本正經地對琴桂和詩雅說,“養雞有風險,你的養雞技術又不夠,搞不好還有可能導致債上加債。要麼這樣吧,不用賒了,我們免費給你雞苗,還提供飼料、藥物和平時的技術服務,等小雞長大了,我們幫忙出售肉雞。怎麼樣?”
詩雅當然高興得不得了,繼而又懷疑起來:“那我豈不是什麼成本和風險都沒有了?只管養雞就行了?”
琴桂和琴鵬幾乎同時在點頭。詩雅這才放心地笑了起來,高興地叫琴桂做兄弟。
半年多過去了,詩雅養的雞長大了。琴鵬按平常村民賣雞的價格,將詩雅的雞買了下來,又將從詩雅那裡買來的雞送到了縣城去賣。詩雅主動歸還了當初雞苗的錢,還有平時琴桂幫忙用藥的錢,捏著剩下的錢,笑得合不攏嘴的,逢人便說:“哇,養雞還真能賺錢。”
當天晚上,琴鵬從縣城回來,晚餐的時候跟父親一合計,哇,詩雅幫忙養的雞,除去成本,還真賺了不少。看到詩雅養雞賺錢那種高興的樣子,這可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呀!
父子倆合計著,藉助詩雅這樣的農戶提供的家庭養殖,以及她們那種閒散的勞動力,養雞場還真省掉了很大的成本。哦,對了,這不就是“場農結合,代購代銷”的思路嗎?
對,就這麼幹!琴桂、琴鵬父子顧不上吃飯,便討論起如何擴大小雞場的經營來。
第二天一大早,村口便張貼了一張琴桂成雞場的告示:
鑑於雞場擴大養雞規模的需要,雞場打算今後採取“雞場+農戶”的辦場模式,即我們提供雞苗及其其他一切物資、技術、銷售服務,農戶提供養殖和人力,大家合作賺錢,齊創共享。合作者請到琴桂家報名。
其實,村裡人早從詩雅養雞賺錢的事例中,渴望幫忙琴桂養雞。許多人本來就想到琴桂家要求幫忙的,如今告示一出,更是全村的家庭都來報名。甚至鄰村的知情者也來報名。到了中午,村裡的家庭幾乎全部都報名了,包括詩雅、琴父琴母,甚至琴奶奶。連挖井賺錢的阿泉家,也來報了個名。
面對全村家庭的蜂擁而來,琴桂、琴鵬父子倒為難了起來,這麼多家庭願意養雞,哪有那麼多錢購買雞苗呀?父子倆又是一番爭論、策劃,一個大膽的決定又形成了。
又是一個早上,又是村口,又張貼了一張琴桂成雞場的告示:
鑑於養雞場發展的需要,即日起組織村民家庭投資入夥,凡一次交納資金1千元投資,即視為入夥,將來可以參與雞場賺錢的分配。
村民們見了告示,大多數人都搖頭,認為1千元實在太多,交不起。而依靠賣菜已經賺了些的琴父、靠挖井也賺了些錢的阿泉,都交納了1千元。
琴鵬向琴桂說,我們家出資2千,琴父家1千,阿泉家1千,合計都有4千了,足夠購買全村的雞苗頭了。琴桂高興地笑了起來。琴鵬又悄悄地將雞場改名為:琴桂肉雞場。意為專門賣雞,是為農村提供肉食品的。
這一年,琴桂肉雞場憑藉積累下來的養雞經驗和技術,向養殖戶們提出,肉雞場向養殖戶們代銷雞苗和飼料,並承擔肉雞的銷售,每隻雞收取5分錢的服務費,開創了門市部銷售的模式,拓展了肉雞的銷售渠道。這便是後來“公司+農戶”模式的雛形。百鍍一下“追夢華章爪書屋”最新章節第一時間免費閱讀。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