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讓我們暫時離開大學校園,到臨江縣的建材廠去看看吧。
自從縣裡因為建渡槽而成立了建材廠,沒多久,建材廠便開始發展壯大起來。南粵大地山區建起了大渡槽,受到新聞媒體和上級領導的關注,加上當時農村建設農田水利、修建公路橋樑的需要,後續的人力、物力,在計劃經濟體制的分配下逐漸到位,臨江建材廠成為臨江縣規模最大的國營工廠。
不久,地委高官鍾貴在縣委高官辛獻的陪同下,到建材廠調查研究,當得知建材廠是臨江縣規模最大的國營工廠時,鍾貴鼓勵山區臨江縣在推進山區農業發展的同時,也要千方百計發展工業。建材廠廠長於安向鍾貴、辛獻彙報了工廠的建設工作。辛獻也向鍾貴詳細介紹了建材廠在山區工業發展中的帶頭示範作用。鍾貴說:“現在看來,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確實是真理呀。”接著,鍾貴也總結了自己調研建材廠的體會:“工廠對於你們臨安縣來說,確實是很重要啊,可以說是‘廠興縣興,廠衰縣衰’啊!”
鍾貴、辛獻離開工廠後,於安命人刻了“廠興縣興,廠衰縣衰”幾個鎦金大字,用鐵架高高地掛在建材廠大門口。幹部職工上下班的時候,都能夠輕易看到這個大標語牌。於安的用意,是將鍾貴的總結高高掛起,意為警示工廠的幹部職工,要時刻謹記工廠在全縣經濟發展中的使命,齊心協力辦好工廠。
琴美自進入工廠後,於安便安排她在廠辦公室工作。不用耕田,不用曬太陽,只幹些斟茶倒水、打掃衛生和分發檔案有工作,工作輕鬆穩定,還有固定的工資待遇,成了周圍十里八鄉的人羨慕的物件。
自從地委高官鍾貴調研建材廠後,臨江縣的建材廠進一步發展壯大起來。不久,緊挨著廠區、職工公寓、家屬區隨之拔地而起。每個職工都可以住單身宿舍,結婚後的職工,若夫妻雙方都在廠裡,屬於“雙職工”的,還能分到三房一廳的住房。
不出數月功夫,配套的游泳池、職工子弟小學、技校、醫院、電影院、圖書館、招待所等一應俱全。像那個年代多數國營工廠一樣,房子、票子、醫療、教育,都不是問題,都由廠裡統一包辦。職工進廠後就能分到宿舍,在廠醫院看病基本上是免費。孩子生下來就放託兒所,然後是幼兒園、職工小學、中學、技校,如果願意,還可以頂替父輩進廠上班。這裡就像一個自成體系的小社會,將計劃體制下的管理體制演繹得淋漓盡致。
後來,有許多幹部職工議論說,大門口那個標語該換了,什麼“廠興縣興,廠衰縣衰”,廠裡面對地方的貢獻已經很大了,常常出資幫助縣裡修路、建橋,其實工廠自己很多事情,如工資補貼都沒有增長,縣裡的興衰關我們什麼事?
琴美在職工公寓分到了一間宿舍,憑著她與於安的特殊關係,五層樓的公寓她住在靠近廠門口那棟樓的中間第三層。她走出陽臺,便能看見工廠門口,也能夠聽見工人們每天經過工廠門口的時候的議論。
當她將工人們的議論告訴於安的時候,沒想到於安稍加思索,高興得跳了起來。於安高興地說:“我說呢,平時總覺得這句話是從上級高官的角度來說的,念起來都不太順,沒想到職工們還真有才,與我想得一個樣。”
第二天,於安立即命人制作了兩塊牌匾,一塊刻著“工廠是我家,安全靠大家”幾個鎦金大字,另一塊刻著“廠興我榮,廠衰我恥”幾個鎦金大字,高高地掛在工廠門口。掛牌的時候,於安還作了簡短的講話:“這些標語,是工廠的珍貴精神財富,也可以說是刻在我們工廠建材人心中的信仰。”
建材廠的福利待遇好,但艱苦創業的歲月,建材工人的辛苦也是路人皆知的。建材廠裡有電氣、建築安裝、水泥、鉗工、皮帶工等工種,工廠進入生產旺季時,人手緊,單單一個電工,就經常守在發電機旁邊,機器一開,八小時不停機,守在電機旁邊的工人八小時不吃飯不喝水是常事。一個班下來,在各個地方、各個電機之間來回巡視跑動的距離差不多十公里以上。而建築安裝工人更是身上綁著安全帶,頭上戴著安全帽,烈日炎炎之下堅持攀爬高樓大廈,有的工人汗滴如雨,卻從早到晚堅守崗位。
不久,建材廠裡盛行流傳甚廣的一句話:“建築髒,機電忙,建材工人愁斷腸”。
儘管工作非常辛苦,幹部職工把全部的熱情傾注到工作中去。他們在山區的野外荒郊,風雨無阻,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他們的思想都很單純,在廠子裡就應該好好幹活兒,不管白天黑夜,拼命地幹,就要把生產任務完成好。建材工廠設立的水泥車間堅持“三班倒”工作模式,早8點、下午4點和晚上12點為交接班時間,工人們都堅持出滿勤,幹滿點。整點接班時間,許多一線工人都會提前十分鐘到達工作崗位,做準備、搞清潔,有條不紊。因此,許多人每天工作10個小時都不會喊累,他們發自內心的責任感被激發出來,充滿幹勁。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闖勁中,用自己的青春和勞動創造了建材工廠的奇蹟。這也許就是信仰的力量。當年,即使最普通的崗位,大家都兢兢業業,建材廠的形勢非常好,工作任務很多,工人們都不愁沒事做。工作太忙的時候,工廠也從“三班倒”轉變為“四班倒”。為了抓產量,電機、廠房機器一天二十四小時運轉。中午、晚上,工人去吃午飯、晚餐時,就讓辦公室的人員頂上。
建材廠的建設者中,除了當初建設渡槽的當地人,還有在計劃經濟下從外地調來的援建的外地人。那些外地人有的是六十年代的知識青年,有的是“老三屆”同學。他們大多都具有初、高中文化,一進廠便成為建設工人中的骨幹。工廠給他們安排宿舍,他們也和本地職工打成一片。每逢過年過節,車船票非常緊張,為了能夠解決職工回外地的難題,廠裡成立了工會,由工廠出面集體購票,一買就是幾百張。
許多幹部職工因為工作太苦,有的人最希望星期天和假日。這樣的日子可以帶上家人,到縣城走一走。
琴美在工廠辦公室工作,平時閒暇時間也較多,經常也會回小山村去看看。自從享受了工廠較好的福利,琴美回到小山村,總是被村民們圍得水洩不通,誇讚她好福氣,不但進了好工廠,還有好物件。每每此時,琴美總會添上一句:“還沒結婚呢,還不知道人家要不要我呢。”
而此時,村裡婆婆媽媽們總會說上一句:“你人漂亮,工作好,收入好,提著燈籠都找不到的,誰會不要你呢?”
琴美聽著這些話,總覺得悅耳,心裡莫名地高興。這也是她喜歡回小山村的重要原因,那就是感覺良好。百鍍一下“追夢華章爪書屋”最新章節第一時間免費閱讀。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