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1章 引子:“回不去”的故鄉

熱門小說推薦

祖國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南粵大地,大江南岸的一個地級市迎來了一名重量級人物。

四十多年前,這個地級市還只是一個公社,該公社在恢復高考的第一年,同時誕生了三名大學生,其中一名還是女性。這在當時傳為佳話。

這三個大學生分別叫做琴咪、文淵、辛力。琴咪便是當時的女大學生,生長在該公社的一個小山村,在中國著名高等院校畢業後,遠渡重洋,到外國創業,經過多年打拼,成為某高科技企業的董事長,也是世界著名企業家,一直未曾回鄉。而文淵、辛力則都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致力於國家的各項建設,獲得國家授予的許多榮譽稱號,分別成為全國著名的作家、歷史學家。

四十年過去了,琴咪、文淵、辛力突然要回家鄉了。據說他們三人早在大學畢業各奔東西時,便已經約定,退休後要一起回家鄉。

而最先回鄉的,卻是遠在國外的琴咪。

此時此刻,琴咪已經回到省城,正在省城一家大酒店裡收拾回鄉的行李。家鄉愈近,鄉情愈切。琴咪的思緒又回到了四十年前……

上世紀六十年代,她與雙胞胎妹妹出生於嶺南一隅、萬山連綿的一個小山村。雙胞胎姐妹形影不離,農家的孩子早當家,在炎熱的夏天,她們天還沒亮起床,挑著糞箕打著赤腳趕幾里路去割草、檢柴,中午割滿一百多斤柴草挑回來;下午頂著烈日再出發,被蚊蟲叮咬到天黑才能回到家。寒冷的冬季,冷雨天跳進家門口的池塘裡摸魚,快要結冰的水像一萬根針刺在身上。

努力讀書大概是山區孩子唯一的出頭機會,艱苦的農村生活,以及出人頭地的渴望,演繹出頑強的生命力。當時小山村的女孩子都沒有名字,通常冠以“琴女”“琴妹”之類的代稱,琴咪之名,是她自己起的,在當時已經是很新潮的了,恢復高考的第一年,她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全國著名的學府。而雙胞胎妹妹卻名落孫山。

那時的中國,改革開放還沒有正式起步,長期生活在山區的父親,觀念十分落後,只懂得耕耘一畝三分地,家裡一貧如洗,負債上萬。她考上大學後,因為學費和花銷的事,從來不曾爭吵的父母,開始偶爾會吵嘴。母親拿不出一元錢來,不得不讓她去鄰居和親戚家借錢。她常常在別人家呆坐幾個小時,始終無法開口,直到鄰居和親戚要睡了,問她是不是有事,她才說出借錢的事。

儘管如此,家人和親戚賣掉了僅有的豬、牛,合夥將她送進了大學。

大學畢業後,她憑藉出色的外語,意氣風發準備出國發展。

但是,當她將這個想法告訴家人的時候,出乎意料地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對。家人怕她遠嫁,擔心她受委屈。她年輕氣盛、血氣方剛,隻身一人揹包出發,出門時也沒有人送她,母親和奶奶都躲在屋裡哭泣。

在外國,她一路打拼,以一己之力改變著中國女人的形象,美麗、儒雅、堅強、智慧,就像中國電影裡的某些年輕女子,尊崇禮儀,又擅長謀劃、戰鬥。

……

直到文淵和辛力用微信呼叫她,琴咪才回過神來。

文淵、辛力既是琴咪的同鄉,又是同學,更加是那個地級市當年走出的三個重量級人物。文淵、辛力告訴琴咪,因為臨時有其他事情,需要延遲幾日,你先回去,我們隨後幾日便到。

琴咪隻身搭乘高鐵往西,先行回家,成為當地迎來的第一個重量級人物。

列車上的螢幕提示,從省城到家鄉只需要一個半小時。琴咪簡直不敢相信,四十年前,萬山連綿的家鄉,與外面的世界遙不可及。她讀書的時候,從家鄉只能坐很舊的汽車到省城,中途是山間公路和江河擺渡,從天矇矇亮開始,顛簸一整天,到天黑才抵達省城。而如今,只需要一個半小時?

這是真的。高鐵以每小時三百公里的速度前進,經過許多隧道和橋樑,一路穿山過水,一個半小時後,琴咪便回到了故鄉的高鐵站。出站的琴咪,卻認不出家鄉的樣子,一時不知所措。

離開家鄉四十年,許許多多的事情已經改變,原先荒蕪的家鄉也已經發展成為高樓林立、花海人潮的地級市,很多地方她已經不再熟悉,山區已經不是她記憶中那個貧窮落後的傳統山區,而是變得十分現代和美麗的山城。這裡有她的親人和朋友,還有許多小時候的同學、玩伴,昔日美好的記憶凝固在大腦裡,永遠也無法抹去。但是,她離開得太久太久,現在突然站在故鄉的土地上,感覺既熟悉又陌生,故鄉變成了一個既忘不掉又回不去的地方。

地級市的外事部門已經幫她安排了行程。一輛小汽車停在了她身旁,兩鬢斑白的父母親隨著車門的推開,喜出望外地迎出來,喜極而泣。琴咪望著父母親那既熟悉又明顯滄桑的臉,一時哽咽,既而再也抑制不住感情,上前擁抱著父母親,像孩子一樣哇哇大哭。父母親將她緊緊抱住,古稀之年的父母和年邁的孩子,哭成了一團。

雖然她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鄉,離開了祖國,忙於快節奏的工作和發展,整整四十年不曾回來,但是,沒有父母不想念自己的孩子,沒有家鄉不惦記自己的親人。祖國,以寬廣的熱情將她接回。

琴咪像晃如隔世的女子突然尋找到家人一樣,熱淚盈眶:“我回來了,我回來了!”

隨後的許多日子,琴咪感受到故鄉與四十年前完全不同的生活。

忍飢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祖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

在祖國和家鄉,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比四十年前有了根本的變化。衣,已經不是當初的灰黑土布,取而代之的是造型新穎、獨特、時尚的衣著打扮;食,已經不是當初的稀粥野菜,取而代之的是色香味俱全的各色中餐、西餐、海鮮大餐;住,已經不是當初的茅草屋、磚瓦屋,取而代之的是高樓林立、高尚典雅的生活小區,山水相連、綠化和鮮花相伴的宜居小城;行,已經不是當初的崎嶇山路和艱辛爬行,取而代之的是幾乎普及的數以萬計的私家車,速度、效率都今非昔比。人們的臉上,已經不是當初那種愁眉苦臉的樣子,取而代之的是喜悅和幸福的笑容,彬彬有禮的日常和崇尚科學的氛圍。閒暇時光,人們或三五好友,或一家大小,或結伴驢友,遠遊近覽,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無論是繁華喧鬧的都市,還是清新自然的鄉村,每一天都見證著人們的品質生活。人們精神伶俐,穿戴整潔,面帶桃花,高貴典雅。

從自己的經歷閱歷中,從新聞媒體和人們的日常談資裡,琴咪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祖國主要農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捷報頻傳。祖國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資訊暢通,公路成網,鐵路密佈,高壩矗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高鐵飛馳,巨輪遠航,飛機翱翔,天塹變通途。現在,祖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祖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並且還在繼續向前邁進。

尤其是社會治安,大街小巷的平安天網工程,使大城小街、市井阱陌,成為二十四小時的平安路途。琴咪在某些異國他鄉感受到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在祖國的大街小巷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回憶過去,琴咪不曾料到,現在的祖國會變成這般盛世景象。本以為痴人說夢的想法,時至今日都已經實現,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短短的七十年的時間,就達到了世界刮目相看的高度,對於歷史是突破,對於國家是奇蹟。

改革開放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徵、最壯麗的氣象。

泱泱中華的復興夢,已經成為億萬華夏子孫的共同追求。

經歷了人生的巔峰,站在故鄉的土地上,琴咪感慨萬端。四十年了,時間飛快溜走,一切都變了,父母變老了,故鄉從傳統落後山區變成現代時尚都市,從封閉落後變得開放高階,從貧窮單薄變得富足小康,唯有父母祖國對自己的愛沒變。

她記憶裡的故鄉,確實已經回不去了,也沒有必要回去了。

數十年時間,作為世界著名企業家,她確實積攢了鉅額財富、遍地黃金,但是,作為黃面板黑眼睛的中國女人,她感受到一種比財富和黃金還要珍貴的東西,那就是億萬國人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泱泱大國夢。

恰好是她離開的這三四十年,祖國走過了西方國家數百年走過的歷程。那該是怎樣的一種歷程?該是一種怎樣的人間史詩?琴咪十分懺悔,沒有留在自己的祖國體悟這濃縮了的幾百年。她為自己太要強、在外國漂泊數十年不曾回來看看感到羞愧。

在祖國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到當地公安機關辦理了一張她離開時還不曾聽到和見到的身份證。琴咪用這種普通而真切的方式,完成了對祖國和家鄉“我歸來”的宣誓。

完成這些後,琴咪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但時光流逝,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呀,如果當初不出國門,踏踏實實在自己的祖國發展,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呢?回顧自己的大半輩子,琴咪最痛心疾首的,不是她不能經歷祖國的改革開放和小康歷程,而是她本可以經歷,而又錯過經歷。

琴咪不甘心錯過祖國的改革開放和小康歷程。雖然在外國日月長,但不能代表忘記和錯過祖國家鄉的發展歲月。

似乎是一種歷史情懷的呼喚,又似乎是一種深刻的好奇,更似乎是一種歸來時對歲月蹉跎的彌補,琴咪想極了,想極了,與祖國的改革開放一起成長,一起見證,親眼看看、親身感受泱泱大國的復興夢。想極了的時候,她趁著空閒,飢渴地通讀了許多小時候讀過的傳統經典著作,從中細細領悟。其中《論語》中的話: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她掩卷沉思……

四十年前,琴咪那個形影不離的雙胞胎姐妹叫琴音。琴音之所以叫琴音,是她自己在讀書過程中起的名字,意為“琴在人間、音滿天下”。她們一起上學,一起生活,甚至一起睡覺。所不同的是,後來琴咪考上了大學,出了國,而琴音則留在了家鄉繼續務農。自從琴咪離開祖國後,因為當時落後的通訊,就不曾見過琴音。同一個時代,同樣的年齡,琴音現在怎樣了呢?琴音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呢?那可是一個活生生的中國版人生呀!

追夢,可以遲到,但不能缺席。琴咪所能想到的是:看看她的雙胞胎姐妹琴音的四十年,是怎樣的四十年,從而去見證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小康歷程,這場世界上最輝煌榮耀的民族復興夢……

這位“琴在人間、音滿天下”的琴音,聽說自己的雙胞胎姐妹事隔四十年回來了,火速趕來接駕。

琴咪當時所在的故鄉、山村,以及琴家、琴音的中國版真實故事,也隨著琴音的到來,完整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