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1532章 慧眼識珠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go-->

趙昺看罷摺子,並沒有立刻說話,而是陷入沉思。其所奏用現代市場經濟學來審視,乃是一個基本常識:市場的歸市場,道德的歸道德,二者不可混為一談。救荒本是官府的義務,以道德為說辭、以政策為準繩,強迫糧商和富戶低價賣糧,看似是在做一件極好的事情,但實際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不過在趙昺看來這種思維並非現代社會才有,因為他記的這種意識早已見於《呂氏春秋》。在其“察微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其實這個故事現代人也耳熟能詳,說的是:魯國出臺一項政策,為在其他國家做奴隸的魯國人贖身,可以用贖身憑據去官府報銷拿錢。孔子的弟子子貢,是個很成功的商人,他給奴隸贖了身,卻不去官府拿錢。孔子批評了這種做法。

聖人以為該拿的錢不拿,看似品德高尚,實則破壞了政策定下的契約。有子貢這種先例在前,其他人在給奴隸贖身時,就難免陷入一種兩難困境。報銷拿錢,會面臨遭到鄙視的道德壓力;不去報銷,又會面臨損失金錢的經濟壓力。為逃離這種兩難,他們的選擇將會是不贖人。流落在外的魯國奴隸的命運,也就隨之變得更糟。

趙昺知道以一些古人的做法,這則孔子故事,未必是真事。但撰寫這個故事的作者,顯然已經意識到了將政策契約人為抬高至道德高度,變成一種道德壓力,往往並不可取,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還會讓問題變得更復雜、更麻煩。與孔子反對子貢不去報銷,本質是相似的,都是基於對世情的深切洞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