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之時,古人以文明禮儀來區分華夷。
合於華夏禮俗者為華,或稱夏、華夏、中國。不合者為夷,或稱蠻夷,化外之民。
春秋時,孔子著春秋大義,提出尊王攘夷,而楚國自稱蠻夷,後文明日進,與中原諸夏會盟,則不復以蠻夷視之。鄭國本為諸夏,後行為不合義禮,因被視之為夷狄。
“春秋左傳記,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而到了漢晉以後,華夷的區分又有了變化,特別是經歷了五胡亂華之後,對於華夷之別,開始加入了血緣關係,甚至將血緣列為華夷之辯的首要條件。這是因為五胡十六國時代,華夏遭受胡人入侵,飽受蹂躪,當時的北方漢人甚至差點族滅,故此對於華夷之辯更注重血緣。
地域和文化禮儀反而放到了後面。
房玄齡提問。
“左傳有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何解?”
“回房相,春秋管仲曾言,‘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當年狄人進攻邢國,管仲便力諫出兵救援。戎狄、禽獸也,畏威而不懷德!”
“夷不謀夏,夷不亂夏,這是以武力打出來的,不是妥協優待出來的,沒有強大的武力,強硬的態度,他們是不會放棄對神器的窺探的。”
羅成對馬周開始的那段論點很感興趣,馬周對夷很鄙視,充滿歧視,也有很強的防範之心。不過他又說,華夷並不是以血統和地域來論的。哪怕是再根正苗紅的漢人,可如果反竄心於夷,那麼就算身出於華,也不能稱他為華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