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是我們的稻田,蒙古是我們的牧場,北美和新夏是天朝的麥田,天竺德干高原是我們的棉田……”
興乾二十年月,《明報》一篇新聞報道用不無得意的文字,講述著興乾二十年的大明與世界,毫無疑問的一點是,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大明已經與世界緊密的聯絡在一起,而且會越來越緊密。
在那一年,大明所擁有的3.5萬艘商船在大海上航行著,將大明的商品運往世界各地的同時,同樣也將世界各地的商品運往大明。
而這一句話語中,將南洋放在了第一位,並不僅僅是因為南洋的封藩,而是因為南洋並不僅僅是諸夏,它的重要性遠超過其它地區——那裡是大明的糧倉!
在分封宗藩於南洋為諸夏之後,諸夏的經濟應該如何發展,香料種植園?咖啡種植園?這顯然都不符合大明的需求。而且隨著諸夏的立國。大明朝廷面臨著兩個根本問題:第一,如何牢牢守住這個分封后的帝國,保持諸夏對母國的親近。第二,如何促進諸夏的發展,讓他們能夠利用當地的人力和原料,實現財政上的自立。
在分封宗藩之後,在文昭閣內舉行的內閣與五軍都督府共同參加的會議上,內閣制訂了發展南洋經濟的基本政策——發展農業,尤其水稻的種植。
幾乎是從拓殖南洋的第一天起,對於這個擁有良好自然條件的地區,大明就有著明確的規劃——發展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業,確實,對於處在小冰河期水旱等自然災害不斷的大明而言,也需要這個不受冬季苦寒影響的地區,作為後備的“糧倉”。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