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五卷 第六十九章 金針堂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眾人回到曲流亭中等待,便繼續討論起深秀大師入明境一事。趙然趁此機會了解了一番佛門修行境界和層次問題。

按照佛門的劃分,修行途中共有六大境界需要達成,從淺到深依次是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與道門以籙職劃分境界不同,佛門認為,人人皆有佛性,只不過為“蒙塵”所蔽,故此無法展現,也無法擺脫輪迴。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將自己的佛性重新開啟,就好像“除塵”一樣,將佛性靈臺清掃乾淨,以恢復本來面貌。

那麼靈臺在何處呢?靈臺即在六根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眼、耳、鼻、舍、身、意,這是人的根本,就好像草木有根一樣,由六根而生六識,以辨別色、香、聲、味、觸、法這六塵。我們平常所見的六塵都是沾染過因果的,是虛假的,或者歪曲了本義的,只有重新見性,才能看清楚世界的本諦,才能真正明心見我。

這就是開六境的真義。

佛門每一境界,都代表著一個大的修行階段,其中又分別有不同的小境。比如眼識界,需要度過名色識別智、緣攝受智和思維智,在修行神通上,前兩智與道門的道士境相仿,思維智與羽士境相仿。

而如深秀這樣的佛門大修士,已經開了身識界,需要度的是行舍智、隨順智和種姓智,與道門正一真人境或者全真天師境相仿。

和道門相同的是,佛門也有與各境界相對應的稱號,按照稱號不同享受修行地位上不同的待遇。眼識界稱為和尚,耳識界稱沙彌,鼻識界稱比丘,舌識界稱阿羅漢,身識界稱菩薩,意識界稱佛陀。當然,這種稱謂對於信眾來說,是無意義的,所以信眾們通常以和尚來稱呼所有的佛門修士,就好像大明百姓對道門修士統稱為“道士”一樣,這是修行和非修行的門檻。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