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場的觀眾,也被這首詩給直接的震撼了。
在華夏的漢人傳統中,自古以來都比較重視文字,對於曲沒有那麼重視。
凡井水處,必能歌柳詞。
可是柳三變有那麼多的詞流傳下來,那些曲卻沒有流傳下來。
不說這些勾欄瓦肆唱的小曲,就連十大名曲的原始曲譜也大都失傳。
失傳的原因自然與不受重視有極大的關係。
華國人在自小的審美系統訓練下,相比旋律,對文字要敏感的多。
場上很多的觀眾,看著螢幕上的歌詞,或許不能直接明白這首歌的具體含義,不能分析個頭頭是道。
但是,他們也完全能從那語句中,朦朦朧朧感受到林軒表達的意思,都是感到精神一震,瞪大了眼睛。
彈幕上,網友們也紛紛發表評論。
“這……似乎是一首現代詩!”
“我直接說不出來個一二三,但是感覺內涵很深刻。”
“這個文字功底,太強了吧。”
“咱都是自小學語文的,文字好不好,還是有個直觀感受的,我感覺碉堡了。”
“……”
眾人有如此反應不為過,這首《回答》是上個世界朦朧詩的代表作。
上輩子的80年代是屬於詩歌的年代,全國有多少人寫詩根本無法統計,用具誇張的話來說,一個磚頭從天上掉下來就能砸倒幾個詩人,可見其盛況。
那麼多的詩歌當中,這首《回答》能夠成為朦朧詩壓卷第一篇,可見其地位和傑出程度。
朦朧詩有破壞式抒情的特點,這首詩給一種冰冷之極的燃燒的感覺,冷峻而熱烈,如同一根鋼釘般扎入了人心中。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