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監、舉監、舉人、秀才不是官,自然沒資格獲得養廉銀,所以只要考慮給予生活補貼就可以了,其中貢監與舉監因為在兩京生活,日常消費較高,因此,度支部計劃給予貢監監生每月八斗米的廩餼和一兩銀子的住宿補貼,給予舉監監生每月兩石米的廩餼和一兩半的住宿補貼;至於沒能進入國子監接受任官教育的舉人、秀才,深知國家財力不足的度支部就計劃每月只給予一石五斗、九鬥、八斗和七鬥米的生活補貼……
這裡要說明一下,秀才根據日常考試成績,共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廩生、增生和附生,之前雖然只有廩生有膏火廩餼,但所有秀才都是有優免的,所以眼下朱由崧既然要取消優免制度,那麼就要按之前等級,給予所有秀才以必要的且不同等級的生活補貼。
雖然度支部給的不多,但怎奈何大明的秀才、舉人數量眾多呢——截止到天啟末年,農民起義還沒有全面爆發前,大明每個縣級行政區平均擁有80~100名秀才,每個府級行政區平均擁有30名舉人,雖然因為崇禎年間及弘光初年的外敵入侵和國內大亂,造成了國內人口的暴減,連帶著各地的秀才舉人也大多沒有逃脫生天,但隨著朱由崧力挽狂瀾,大明國內的局勢好轉以及兩次鄉試、四次童子試,目前大明正式承認的,沒因為附逆附虜而被剝奪功名的舉人還有2000+、三等秀才還有8000+,且還隨著按時進行的科舉考試不斷在增加——所以,總數也不少了。
只是不給也不成,因為朱由崧準備廢除優免制度,那麼怎麼體現士人的優越性呢,就只能給予必要的錢糧補貼了!
沒錯,有些人並不看中官府給秀才的錢糧補貼,他們參與科舉考試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優免,但大部分的秀才都是窮秀才,完全是可以接受用廩餼換優免的,唯一的問題是,朝廷給的太少的話,少不得要怪話連天了。
朱由崧想了想,問錢謙益道:“秀才、舉人的優免怎麼算的?”
錢謙益回答道:“根據萬曆十四年的規定,教官、舉人、監生、秀才免丁二人,或免田四十畝,免丁與免田只能選擇其一,不能同時選擇!”
以《萬曆常熟縣私志》在《徭田》項下注明為例:“徭田(裡):徭裡以畝計,每田一畝,均徭銀六釐四毫零,裡中(甲)銀三釐二毫零。優免圓(原)役:止免均徭,不免裡甲。”
那麼免田四十畝就是40*0.0064=0.256兩,但免田有地方特性,某地的田賦平均值高,享受免田時免交的稅賦就高,某地的平均田賦低,那麼免田時免交的稅賦也就是少。
相比免田來說,免丁就數字上來看,不太合算,因為免一丁,只減免0.013兩,換句話說免二丁要比免田四十畝,要多繳了九倍還多的銀子,並且這個差距隨著三餉加徵,進一步的擴大了!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選擇免丁,而不是乾脆都選免田呢?
原因很簡單,服徭役實際的付出,遠比0.013兩要多得多——不但要自備糧食,還有可能耽誤自家耕作,並且大工非常辛苦,搞不好就會死在服徭役中了——所以,有錢有勢者多半會選擇免田,而家境貧苦的秀才、舉人更多會選擇免丁。
知道了之前秀才、舉人的優免待遇後,朱由崧又明知故問道:“之前秀才、舉人、監生的廩餼各是多少?”
“回陛下的話,秀才中只有廩膳生是有一月六斗的膏火,其餘秀才、舉人、監生都沒有。”
從這個答案來看,度支部給的預算已經不低了。
朱由崧權衡了一下,對錢謙益說道:“先說秀才,之前優免打足了,不過是一年二分六釐銀子,以現在的糧價,只合一斗糧都不到,所以朕以為,度支部給附學生一月七鬥是多了,不是少了,須知道為國家做事的初任吏員一個月才五斗米罷了。”
錢謙益急忙插話道:“陛下,可不能以胥吏視士人呢,當給予優待!”
朱由崧淡然的說道:“胥吏現在也有晉升之途,怎麼就比不得還未入監的秀才呢!再說了,朕剛剛說的,只針對於附生,增生、廩生、貢監卻是要逐級加增的!”
還有廷推大學士的香餌吊著,錢謙益自然不敢觸怒了朱由崧:“是臣莽撞了,還請陛下恕罪!”
朱由崧也沒責怪錢謙益,而是直接忽視了剛剛的那一幕,繼續往下說道:“既然要優待士人,且糧價遲早要跌下去的,所以,朕以為,附生每月給糧五斗即可,增生每月可給糧七鬥、廩生給糧九鬥、南北京貢監監生月給一石五斗;另外,度支部關於給予南北京監生住宿津貼不是必要的,必要的是,南北京國子監要給監生準備宿舍並嚴格管理,不要讓監生們留戀於首都繁華之中;對了,例監監生不必安排住宿,也不給予廩餼!”
“至於舉人、舉監,朕以為現在舉人不經舉監,不得為官,而南北國子監一年能接納的舉監數量又太少了,所以,舉人和舉監都應該月給兩石祿米,同時,舉監也應該在就讀期間,住國子監的宿舍!”
錢謙益眨了眨眼,先揚後抑的說道:“建設宿舍倒是一勞永逸的事情,長久來看,卻是節省了朝廷支出;不過,陛下,既然國子監提供了宿舍,是不是要包餐食呢?”
看到朱由崧陷入了思考,錢謙益又道:“亦或是每日餐食費且從監生的月給中扣除?”
包餐食,就可能存在有人貪汙的情況,並且窮監生可能對於朝廷給予的月給又更多的用途,而富監生也未必願意吃國子監提供的粗食簡餐,所以,朱由崧否定道:“包餐食的話,國子監還要僱傭伙伕廚師,採買菜蔬煤柴,實在是沒事找事,還是直接給監生們發祿米吧,如此,也能各得其便。”
錢謙益應道:“是,臣知道該怎麼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