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時代自有他本來的特徵,生產力的侷限性,讓其與後世極為不同。
比如,訊息都傳播速度,哪怕是日行百里,從南到北,從長沙到東京,也得三四日的功夫。
李嘉讓翰林院的一群翰林們,利用其文采,草擬了一遍北伐檄文,著重凸出趙匡胤的篡逆之舉,又居中國而坐失燕雲,隨即,按照慣例,把他的祖宗罵了一遍,再從道德高處出發,進行批判,宣告己方的正當性,順便號召北宋境內的藩鎮一起努力,推倒這個不當的政權。
其檄文按照此時的慣例,使用的是四六駢文,參考《滕文閣序》的格式,對仗工整,有理有據,端是一篇美文。
檄文名為——《大唐討偽宋北伐檄文》。
那為何要發表檄文,而不是直接偷襲,出戰呢?這不是暴露了嗎?
有一句話這樣說的,師出有名。
在中國的歷史上,無論是對戰的哪一方,都要把自己的放到道德的制高點,批判他人。
比如,《甘誓》(朝代:夏作者:啟出處:《尚書夏書》),以及明初的《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朝代:明作者:宋濂出處:《明實錄太祖實錄》)。
換句話來說,檄文這種有水平的東西,沒有一定的文化必然是看不懂的,能看懂的,都是官僚,地主階級。
也就是說,釋出檄文,其實就是光明正大的拉攏對方,瓦解對方的軍心,告訴他,我是正義,你投靠我,好好大大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