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佾的膽子也大了起來。
“如果單單說一萬貫,朝廷收回的稅收並沒有多少,也沒有師父說的兩三千貫之多,因為大部分修橋之人都花用在了基本的生活方面,他們不會去買綾羅綢緞,不捨得去買米買肉,而是花在教育上比較多,例如先生的束脩,例如購買自制的筆墨紙硯,這些,朝廷收不到多少稅。”
曹佾說的是一種典型的小農社會該有的經濟結構,糧食自己種,菜自己種,麻布自己紡,所有的財富在自家流動,朝廷不能收稅。
所以,貧苦之人最多買點鹽等生活必需品,也不會奢侈的去館子裡吃飯,朝廷自然更是收不到稅。
“這一萬貫直接產生的稅收有多少?”
“學生經過粗算,大概只有一千貫多一點,但學生髮現了另一種好處,帶來的稅收相當可觀。”
“具體說說。”
“簡單點說,就是這一萬貫,拉動了其他方面的經濟活力,例如建橋所用的石材、三合土,都拉動了稅收增長,最可觀的是,因為一座橋,讓橋兩頭的土地價值翻了幾番,土地交易帶來的稅收超過了三千貫,還有因為一座橋,讓杭州城北的經濟活動比之前增加了兩成,稅收更是個天文數字。”
張唐卿哈哈大笑起來,是開心的笑。
“好,好極了,曹佾,速速回開封,把研究成果拿出來,交給馮相,讓馮相看一看,咱們年初的基建計劃是不是值得的。”
“是,學生已經急不可耐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